| 单词 | 配位化合物中配体间相互作用 |
| 释义 | 【配位化合物中配体间相互作用】 拼译:intramolecular ligand-ligand interaction in coordination compounds 在配位化学研究中,长期以来集中注意于中心离子-配体之间的作用及其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对配合物中已配位的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本世纪初发现的“反位效应”已为广大化学工作者认识并有不少应用外,未受到足够重视。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若干微量金属离子的生理作用的发现,特别是发现酶-金属-底物三元配合物形成是许多生物酶催化作用的重要步骤,并且酶分子与底物分子的非配位部份的结构直接影响酶催化反应的效率,促使无机化学家和生物无机化学家深入研究配合物中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 在混合配体配合物中,由于两种配体配位在同一金属离子上,它们在空间上彼此靠近,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已经确认的作用有:形成氢键,形成共价链(如发生缩合作用形成Schiff碱),静电作用(如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配体间的疏水缔合作用,空间位阻作用,配体间通过中心离子的电子转移作用。其中,在前四类作用中,发生了配体间的直接的键合或缔合,可统称为配体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后两类作用则可称为配体间的间接相互作用,在配体间没有直接的键合发生。早期发现的“反位效应”、“顺位效应”等亦应归属于间接相互作用。在上述6类作用中,多数只能发生在少数特定组成和结构的配体之间,有些则可能相当普遍地存在。通常在生物分子配体中,除配位基团外,往往还含有不参与配位的疏水基团(芳基或脂肪基)。因此,它们在金属离子上配位后,未配位的疏水基团之间发生疏水缔合作用将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必将对这些生物分子的配合物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羧肽酶A结构中的“疏水袋”在催化底物肽链C-末端肽键水解中与底物肽链C-末端的芳基间的疏水缔合在决定水解速率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此外,如果在配合物中,中心离子具有一定数量的能量合适的d电子(例如中、后部过渡金属离子),而配体之一具有电子对受体(EPA)性质(例如联吡啶,邻菲咯啉、咪唑等芳香氮碱),则配体间通过中心离子的电子转移作用也必将发生。因此,在配合物中配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配体间的疏水缔合作用和电子转移作用就成为近20年来的中心课题。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衡量混合配体配合物MAB的相对稳定性,常用反应 的平衡常数的对数logX或反应 的平衡常数的对数ΔlogK。显然,logX是MAB相对于二级配合物MA2和MB2的稳定性,而ΔlogK是MAB相对于一级配合物MA和MB的稳定性。按照统计规律,logX的统计期望值logXS=0.6,而ΔlogK的统计期望值ΔlogKS随配合物几何构型变化。当A,B均为二啮配体时,正八面体构型为-0.4,平面构型为-0.6,正四面体构型为-0.8,变形八面体构型(如Jahn-Teller效应)为-0.9。实验测定的logX或ΔlogK值高于统计值,则被认为配合物具有附加的稳定性,这通常来自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测定溶液中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ΔlogK或logX)就成为研究配合物中配体间相互作用的探针。由于计算logX必须用到二级配合物MA2和MB2的稳定常数,而对于A、B为大分子生物配体时往往不易测得,故ΔlogK用得更多。从60年代末起,H.Sigel对混合配体配合物中配体间的电子转移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Mn2+、Co2+、Cu2+等过渡金属离子与芳香氮碱形成的三元配合物中,d电子反馈作用将受到另一配体性质的显著影响。表1给出一些CuAB型混配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表1 CuAB型混配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
(辽宁大学刘祁涛教授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