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地域自然综合体
释义

【地域自然综合体】
 

又称“地理综合体”或“区域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而且具有特殊的整体水平的新质功能和属性。它可分为不同的等级,组成综合体的要素彼此联系,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地域自然综合体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地理学中综合的整体的思想之反映,从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A.洪堡(Humbolt,)开始就致力于阐明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在论及普通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时指出:这门科学应该“从互相依存关系方面对地理的诸现象作一般描述”,“研究地理上各种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内在联系”。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综合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n,)坚持了A.von.洪堡关于自然界统一的综合观点,认为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他更认识到除了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外,还必须考察地理表面的更细小的片断。他对大小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当时就已经确定了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而且这些自然单元按大小顺序分别称为地球的主要部分、大区、景观区和地方。

对发展自然综合体理论贡献最大的则首推俄国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他在研究俄罗斯黑钙土时,于1889年发表了关于土壤形成过程和按气候来划分自然土壤地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的地理概括,把土壤看作地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发现了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从而创立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阐明了自然综合体思想的基本原理,具体表现在自然地带学说上。他在晚年时指出“最近在现代自然科学领域中,正逐渐形成和分出一门极有意义的科学。这门科学是关于那些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学说,也就是关于那些支配着存在于所谓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的长期变化的规律的学说……。它是处于现代自然科学所有最重要部门的最中心,也是处于地质学、山川学、气候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以及广义的人类学这样一些部门的最中心。因此,它必然会使这些科学部门彼此接近,甚至将它们联结起来。现在这门科学正在年复一年地取得新的成就和胜利……。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按其权力和人类命运的伟大意义来说,它一定会占有完全独立和光荣的地位,它将有自己的十分确定的任务和方法,而不会与现存的自然科学各部门相混淆,尤其不会与研究范围正日益向各方面渗透的地理学相混淆。”

В.В.道库恰耶夫的自然综合体思想,在前苏联主要从3方面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以卡列斯尼克(С.В.Kалесник)、伊萨钦科(А.Г.сaчеико)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实质上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起源于德国后经道库恰耶夫和贝尔格(Л.С.Бεрг)等人充实提出了的景观形态学,在景观分类、自然区域和制图方面前进一步;以莫罗佐夫(Г.Ф.Моpоэов)、苏卡乔夫(В,Н.Сyкaчев)为代表的林型学,创立了生物地理群落学的概念,指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与转化是生物地理群落学研究的核心,充实和提高了自然综合体的“中心”思想;以维尔纳茨基(В.И.Вepнадский)、威廉斯(В.Р.ВильяMс、)、波雷诺(Б.Б.Полbнов)等人为代表的风化壳地球化学,建立了生物地球化学省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道库恰耶夫关于生物在自然综合体中起积极导向作用的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这3个方向都在理论准备、定位实验、研究或解决生产实践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道库恰耶夫的自然综合体思想。

中国黄秉维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自然地理学发展的3个方向,即分别研究在现代地理环境中进行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先分别形成水热平衡、化学地理与生物地理群落3个研究方向,再将3个方向联结起来,便成全貌。从更深广的角度概括了道库恰耶夫以后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德国关于自然综合体的研究则从景观学出发,并成为自然综合体的代名词,帕萨格(S.Passarge,)把景观类型看作是一种空间体系,即一种相关要素的集合体。S.帕萨格不仅对小区做了考察,也对全球范围内的景观进行了研究。以植被为指标,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其后在1939年,特罗尔(C.Troll)引用了景观生态学这个术语,指出:我创造了“景观生态学”这个词“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的直接目的是自然条件的综合研究”。1968年又进一步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种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这以后,各国从不同侧面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使自然综合体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贝塔朗非的一般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及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为自然综合体研究所应用。以“地理系统”作为书名的第1批专著之一是美国拉姆尼(G.R.Rumney)的著作《地理系统,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动态演化》(1970),但该书没有全面而详尽的地理系统理论概念。自然综合体研究的系统观点在英国乔利(R.Chorlley)和肯尼迪(B.A.Kennedy)所著的《自然地理中的系统方法》(1971)中得到了表述,作者把自然地理系统分成形态系统、级联系统、过程-响应系统和受控系统。1983年,联邦德国克卢格(H.Klug)和朗格(R.Lang)在《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中提出了同样的系列,只是名称略有不同(相关地理系统,过程地理系统,过程-反应地理系统和受控地理系统)。前苏联学者索恰瓦(В.Б.Сочaвa)所著的《地理系统学说导论》(1978)更具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特征。他在景观学基础上对地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地理系统看作以系统概念表示的景观统一体。同时特别重视自然过程及其与地表景观划分单位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地理相关。他认为结构和动态的统一性是地理系统的主要特性,地理系统学说首先是结构-动态景观学,它具有更大程度上的生态学方向。自然综合体的模型研究在此间也得到高度重视,如里希德(H.Richter,1968)根据物理过程中的太阳循环、生化过程中的热能循环以及水分循环、有机物质循环、无机物质循环设计的大气圈、近地面大气层、地形、土壤、岩石、植被、动物群、土壤微生物之间组织的地理综合体模型,克劳克利斯(А.А.Кpaчклнс,1975)等设计的生物地理群落中生产过程最佳状况模型等。

自然综合体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将其融进人地关系巨系统中加以认识。R.乔利和В.Б.索恰瓦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同创造的思想,中国马世骏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钱学森提出了“地球表层学”、“地理巨系统”概念以及相应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等(1983~现在)。

总之,关于地域自然综合体的研究,尤其是由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综合而成的地理过程,以及由气态、固态、液态、生物有机态和人类社会优化组合态构成的地球表层巨系统研究正逐渐渗透到地理基础理论和社会实践领域中,它将在解决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预测及定向协调开发和区域发展诸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Сочaьа В.Б.Byчeниe О ГеоcнcтeMах,1978

2 Bcnnctt R J,Chorlcy R J.Environmental Systems,1981

3 景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 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黄秉维.中德地理学发展与地理教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6 杨青山.地理学报,1991,46(3)

(东北师范大学杨青山博士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17: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