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海胆
释义

【海胆】
 

拼译:sea urchin
 

海胆是一类重要的海生无脊推动物,分类学上属称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其壳外被有许多可动的棘,形似刺猬。海胆的生殖腺既是美味的海产品,又是重要的医药原材料,卵则是生物学、胚胎学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常用的优良实验材料。

海胆生物学研究始于一个世纪前,哈维(O.Hertwig)首先发现海胆的精、卵原核在卵中的融合,并认为这是受精的主要现象。久米又三(1929)报告了日本三崎产海胆的发生及其骨骼的生成,并对其幼体的形态、生长发育与变态过程等进行了描述。莫尔(Moore,1935)根据海胆的大小频率和骨板上的年轮获得其生长资料,认为海胆壳的生长与生殖腺的增长是交替进行的。张凤瀛、吴宝铃等(1957)对中国海胆类的生态习性、种类分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廖玉麟(1982)对海胆的生物学如种群密度、生长率、性成熟年龄、食物的选择、消化、吸收与同化等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海胆在世界海洋中分布面较广,由寒带至热带、由潮间带至水深数百米的海底均有分布。廖玉麟(1982)报告,全世界现存海胆约850余种,中国约有100余种,其中可食用的海胆不过30种左右。根据其外部形态,可分为正形海胆、楯形海胆和心形海胆,可食用种类全部为正形海胆,如光棘球海胆(又称大连紫海胆)、虾夷马粪海胆、北方球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红海胆、白棘三列海胆等。中国的可食用海胆主要有3种,即紫海胆、大连紫海胆及马粪海胆,其中以紫海胆的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海胆的壳由许多石灰质小板构成,呈半球形、扁球形、楯形和心形。正形海胆呈五辐射对称,楯形海胆及心形海胆则介于五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之间。其外壳上的棘有大棘、次棘、细棘、叉棘之分,有些种类,如棘冠海胆、环刺棘海胆等,棘的尖端有毒腺。海胆为雌雄异体,雌雄外形上无第2性征。卵在水中受精发育。根据川村一广(1973)、李嘉泳(1984)、廖承义(1985)等的研究报道,常见的经济种卵径约90~130μm,受精后卵径增至117~162μm。海胆的卵在受精后卵黄膜与卵质膜分离,形成厚约10μm左右的围卵腔;其浮游幼体可分为棱柱幼虫与长腕幼虫,其中长腕幼虫是海胆的最重要幼虫期;长腕幼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又可根据其腕的数量而依次分为2腕幼虫、4腕幼虫、6腕幼虫、8腕幼虫等4个阶段(某些心形海胆还可有10腕及12腕阶段);长腕幼虫后期才逐渐失去腕而变态为营匍匐生活的稚海胆,这些都是海胆发育上的重要特征。哈林(P.Herring)认为,环境因子是决定海胆分布的因素,饵料、盐度、水温等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关于海胆的食性,角田信孝(1974)、伊东义信(1982、1987)、孙勉英(1990)等报告,食用海胆在浮游幼体期以某些单细胞藻类为饵,其中以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等的饵料效果较好;稚海胆期以某些附着性硅藻类,如聚生舟形藻、舟形藻、菱形藻等为饵;而成海胆的食性则因种而异,差异较大。廖玉麟(1982)、承义(1987)、高绪生(1990)等报告,食用海胆成体的食性表现为具有一定选择倾向的杂食性,其中以摄食海带、石莼、羊栖菜、巨藻等为主,而楯形海胆及心形海胆则多以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或幼小的生物等为食。松井魁(1966)等认为,海胆需要生活于盐度较高的海域,对盐度的变化较为敏感。马粪海胆生活的适宜盐度为3%~3.4%,盐度低于2.35%则急剧失去活力。孙勉英(1991)报告,大连紫海胆的适宜盐度为2.7%~3.5%,盐度低于2.3%则不能变态发育或很快丧失活力而死亡。不同种海胆对水温的要求也不相同,总的讲,寒、温带种可适应较低的水温并且适温范围较广,热带种适应较高的水温并且适温范围较狭。富士昭(1962)等报告,属冷水性种的虾夷马粪海胆生存水温为-2~25℃,15℃以下摄食活拔,20℃以上摄食量剧减。高绪生(1990)报告,大连紫海胆(属温水性种)的生存水温为0~30℃,生长适温15~20℃,25℃以上则摄食量剧减。冲绳水试的调查结果表明,白棘三列海胆(属暖水性种)的生活水域水温常年保持在19.7~28.4℃之间。

对海胆资源增殖及开发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在1960年之后,其中以日本的研究工作较多。川村-广(1960,1980)、中村达夫(1968)、富士昭(1969)、井上泰(1969)等分别报告了日本北海道、山口外海等进行的海胆移殖增殖试验和种苗放流增殖试验,以及通过建造人工鱼礁、营造海底饵料藻场等措施来改造海胆的栖息环境和饵料环境、提高放流效果的增殖场造成技术等。至今,海胆的增殖已纳入日本的“栽培渔业”(也称“海洋牧场”)计划。自1968年起,美国的国家海洋水产服务中心开始着手对海胆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法国也已在布列塔尼等地建成多处海胆养殖场;同时计划在Frioul岛建设一个育苗场,种苗用于放流增殖和提供地中海沿岸及科西嘉岛上的养殖场用。在1980年之后,中国开始对海胆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主要隋锡林(1981)首次报告了我国的大连紫海胆人工育苗试验;其后,廖承义(1985、1987)高绪生(1990)分别报告了马粪海胆及大连紫海胆的人工育苗和种苗放流增殖技术。至今,中国的海胆种苗生产已达较高技术水平,但是对紫海胆的研究尚有待于开展。

近代医学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海胆生殖腺的脂肪酸中含有的30%以上的二十烷酸,它将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其提取物“波乃利宁”还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因而,海胆在医药科学方面的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关于海胆的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研究,尤其是在医药方面开发应用的研究,将可能成为今后海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海胆卵作为优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也很有可能成为由原核细胞研究进入真核细胞研究的突破口,为未来的分子生物学及新兴的分子胚胎学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风瀛,等.生物学通报,1957,(7):18~24

2 冈田要.新日本动物圆鉴(海胆纲),东京:北隆馆,1981.64~76

3 廖玉麟.水产科学,1982年,(3):1~8

4 增殖场指针作成委员会.增殖场造成指针(第4编の二),东京:地球社,1983,161~235

5 曲漱惠,李嘉泳,等.动物胚胎学,北京:高教出版社,1984.151~178

6 伊东羲雠.水产の研究,1987,6(3):52~57,6(4):44~50

7 廖承义,等.水产学报,1987,11(4):277~283

8 高绪生,等.水产学报,1990,14(3):227~232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绪生副研究员、孙勉英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