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农业气象指标
释义

【农业气象指标】
 

拼译:agrometeorological index
 

表示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气象要素值。它表明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可以用来鉴定气象因子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在生产中能够有目的地趋利避害。

热量指标以积温的研究历史最长。1735年法国列奥米尔(R.A.Reaumur)首先发现植物完成一定发育阶段,要求一定的积温,并于1740年创立积温说。1837年鲍辛盖尔特(Bousingont)称之为“度日法”。美国斯密斯(J.W.Smith)于1920年、英国霍顿(F.C.Houghton)和C.P.亚格洛于1923年提出并应用了有效积温。至此,积温的概念已较完整。牛特森(M.Y.Nuttoson,1948)提出光热常数,使积温指标更符合实际。随着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农业气象指标的研究、鉴定工作,产生了众多的指标。1900年柯本(W.KOppen)发表的气候分类把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结合起来进行区划,以温度和降水量的临界数值作为分界指标。竺可桢(1931)和涂长望(1956)先后根据中国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用冬季温度和雨量为指标,将中国划为8类气候区。张宝堃提出干燥指数为k=0.16∑t/r。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在农业气象指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从1935年开始对水稻冷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逐步明确了水稻冷害的3种类型。在农业气象发展的第3时期(1900~1950),各国气象、农业工作者很重视农业气象工作,对许多作物、蔬菜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上、下限温度和低温冷害,霜冻的温度指标做了鉴定,确定了各种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对总热量条件的要求;研究一些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与温度、水分条件之间的统计关系,并得出指标。

积温的应用很广,对其的研究也多。1960年布郎(D.M.Brown)提出“发育单位”修正积温计算。1973年罗伯逊(W.G.Robertson)提出一个包含白昼、夜间温度与日长效应的“生物气象时间尺度”,是当代比较先进的方法。但由于计算和应用相当复杂,并且各系数的生物学意义不够清晰。日本学者羽生和内岛(1964)提出气温乘以有效温度系数为有效气温。斋藤(1965)将这一有效气温称为温度当量。沈国权(1981)定义阶段平均温度T乘以反映该平均温度有效性的温度强系数K(T)为平均温度当量Q(T),故称∑Q(T)=K(T)Σt为当量积温。高亮之等(1982和1987)建立的温光模型,其精度比单积温法有较大提高。在研究作物冻害指标时,考虑低温强度与长度两个因子的综合影响,由此引申出负积温的概念。如雷克淼等(1983)将每h气温≤一7℃的低温值累加起来,其总和即为某天的负积温。随负积温的增加,柑桔冻害率呈对数曲线增长。

干热风对小麦的伤害十分严重,在中国每一个干热风年危害面积在2亿亩以上。原苏联的乌克兰、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森林草原地区深受其害。前苏联于1950年以前就研究了上述地区的干热风指标。博维亚(N.V.Bova,1941)提出考虑了土层有效水,降水量和积温的干燥系数及干热风开始的标准。中国从1954年开始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和水稻的危害。高亮之(1961)总结了50年代对干热风研究的结果,提出一些指标。汪奕琮(1979),郑剑非(1979)、北方麦区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组(1981,1983),张廷珠等(1983)和张林等(1984)报导了不同干热风类型,危害等级,不同地区的干热风指标。这些指标大多以日最高气温,14时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为指标。1989年冯定原提出了描述农作物水分状况的综合指数——温湿风指数。

原苏联的欧洲部分,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世界上农作物、果树等受低温冷害和冻害最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原苏联对小麦和桃树等水果,日本对水稻等的低温冷害和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研究开始早。1980年徐德源等指出了棉花、小麦、玉米等16种粮食作物、瓜果作物的冻害指标。1982年郑大玮以11月平均气温,冬季负积温,冬前锻炼天数和入冬降温幅度作为小麦冻害指标。1979年江爱良提出晴天冻害型,雪后霜型,阴冷型,干冻型和湿冻型、复合型等多种柑桔冻害指标;1980年陈尚模提出了柑桔越冬各级低温指标,1983年雷克淼等提出了综合极端最低温度和低温维持时间同负积温表示柑标受冻指标。1979年岑洁荣提出了各级低温对橡胶的危害程度;1981年中央气象局气候研究所提出橡胶寒害指标。1981年江爱良将橡胶害害分为辐射型和平流型寒害,各类型又分为两亚型,并提出了每类型的寒害指标。浙江省农科院农气室1963和1965年的研究指出,日平均气温低于19℃或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0℃为粳稻危害指标;籼稻均比粳稻高1℃。1978年南京气象学院对杂交稻汕优2号的临界低温定为日平均气温21℃。1978年全国杂交稻气象科研协作组在南方稻区的联合试验认为,冷害指标大致在20~22℃,纬度每增加1度则指标温度平均增高0.12℃,高度每升高100m指标温度则降低0.18℃,低温冷害指标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1991年陈志银等以极端最低温度和日最高气温≤0℃连续3d以上为杨梅果树的冻害指标。

表示水分、干旱、洪涝、高温、寒露风等等农业气象指标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果。

随着农业气象研究事业的发展,研究和鉴定农业气象指标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增多和完善。1897年俄国伯罗乌诺夫(Л.И.Бpoyнов)组建农业气象站网,制定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平行观测法,即根据确定某种作物气候指标的需要,而进行的作物生长发育和气象要素的同时期观测。分期播种法,在同一块耕地以上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每隔同样的天数播种同一品种作物,并进行物侯和气象要素的观测,从而缩短确定指标的时间。地理播种法,在不同地理区域播种同一品种作物,采用同一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同样的气象平行观测,在一年内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发育、产量等资料,从而求得农业气象指标。1976年雷克淼等提出“地理移置法”,利用地理高度不同造成的天然条件差异特点,通过试验可得出作物高温和低温影响的指标。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对比分析法,利用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物候和作物产量资料,与相应地区和年份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作物农业气象指标。作物分布区和分布界限的气候分析法,根据作物分布区和分布界限,对作物和气候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农业气候指标。人工气候箱、气候室法,在人工控制下,不断改变光、热、水条件,观测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影响而确定指标。

粮食作物、果树、蔬菜和经济作物品种在不断更新,农业栽培措施在不断改进,农业气象指标应重新鉴定;果树异常落花落果的指标正在研究中,可望不久会有一批指标产生;全球气候在发生变化,这将导致作物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在新的气候环境下,农业气象指标将修正和重新鉴定。过去农业气象指标的研究注重产量,今后将同时注重品质。

【参考文献】:

1 Brown D M.Chapman L.J.Agron.J.Soybean ecology.1960,52:496~499

2 Robertsow W G.Plant Response to Clinmatic Factors.Unesco,Paris,1973,327~343

3 J Seeman,等著,亓来福等译校.农业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4 于沪宁,李伟光.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5 程纯枢,等编著.中国农百科全书.北京:农业出版社,农业气象卷,1986

6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组.农业气候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7 冯定原,等.中国农业气象,1989,10(4):7~12

(浙江农业大学陈志银副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16: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