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转基因鱼
释义

【转基因鱼】
 

产生转基因的最普通的方法是将外源DNA在受精后最初几个小时内(1~4细胞阶段)注射入受精卵细胞质中.1985年以来,不同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被导入鱼中。大多鱼种注射其受精卵时常难於穿透卵壳,K.Ozato等(1986)采用另一种显微注射法来穿刺卵壳,如将鸡的晶体蛋白基因注射入modaka卵母细胞的生发泡中。电击法曾成功地将基因转入多种分离细胞。E.M.Hallerman等(1989)最早试验用电击法将CAT基因转入金鱼受精卵,但未获成功。谢岳峰等(1989)成功地用此法获得转基因泥鳅,整合率达10%。近年,Inoue等(1990)用电击法得到了转基因medaka,还检测到了rtGH的表达。在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研究中,正常虹鳟及鳟鱼的精子用γ-幅射使父源DNA断裂。白化雌鱼的卵与处理过的精子受精后,热休克得雌核发育二倍体鱼。2%~13%的实验鱼胚能存活并发育,这些胚胎除常规数目的染色体外,还含有额外的染色体片段,这些父源基因能复制和保存至成体中,还能表达,转基因亲鱼的额外源色体片段也能被子代所遗传。1989年意大利M.Lavitrano等报道,利用成熟精子作载体,成功地将外源DNA导入小鼠卵细胞,获得转基因动物。于建康等(1993年)成功地以鱼精子为载体,并得到好的结果。目前此法尚不能用于转基因鱼的研究中。

世界上首例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鱼由朱作言于1985年完成。后又得到了转基因泥鳅,银鲫及镜鲤等(D.Chourrout等,1986)。D.Chourrout等(1986,1988)的工作表明,将重组于SV40启动子的人GHDNA显微注射入虹鳟鱼卵的细胞质中,此基因能被整合入虹鳟鱼的基因组中。P.Zhang等(1990)的工作中,将含有虹鳟的GH cDNA显微注射入鲤鱼胚胎的细胞质中,在存活鱼中发现稳定地整合了外源的基因序列,进而在9条转基因鱼的红细胞中检测到了虹鳟GH的表达,在1细胞期注入基因的转基因鱼比其对照平均要大22%。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其后代。世界上已有很多实验室将GH基因导入很多鱼种的卵中,并在转基因鱼中观察到了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以及遗传,有些转基因鱼长得比对照更快,但产生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商业品系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多问题仍未解决。

美洲拟鲽等鱼种能在有冰环境中,藉血液中产生能使血液及组织冰点降低的蛋白质而存活、科学家们对美洲拟鲽的抗冻蛋白(AFP)及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蛋白为螺旋状,富有丙氨酸,分子量为3300~4500um(王壬学,1989);而AFP基因则由含有30~40年成员的基因族组成,这种基因的序列已被分离。1987年美国R.S.Huang等用一种药物筛选载体。(DRSVgpt),交采用磷钙沉淀法DEA葡聚糖,电击法等技术。有克隆的美洲鲽AFP基因转入虹鳟鱼、鲑鱼等的细胞中,并观察到细胞中AFPDNA的存在,也检测到了该基因的表达,加拿大Fletcher小组,先用果蝇作为模型,将AFP基因-果蝇热休克启动子(Hsp70)重组基因转移至果蝇中,显微注射后,建立了6个转化系,每个转化系均有其独有染色体整合位点,而且热休克能诱导AFP基因的表达。Westem印迹杂交证明,热休克有诱导转化系血液中有AFP存在。1988以来G.L.Fletcher等又将美洲拟鲽AFP基因导入大西洋鲑的卵中,他们用于微注射的DNA是基因组亚克隆2A-7,DNA通过卵孔子受精后3小时内注入鲑鱼中,注射DNA的1800个大西洋鲑卵,约有80%存活孵化,注射后8个月的小鱼个体,用S印迹杂交分析,结果66%小鱼的DNA能与美洲拟鲽DNA探针杂交,其整合率相似于其它转基因鱼研究的结果,已有初步的证据表明,美洲拟鲽AFP基因可在转基因鲑鱼中表达,虽其表达的水平很低,尚不足以抵抗冰冻(要想功能性地抗冻,血清中AFP的含量至少需达到5mg/ml)。但是,将其因显微操作技术应用于某一已知的水产养殖业问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美洲拟鲽AFP基因是一个结构特点,蛋白质产物的特性等都了解得较清楚的一个鱼类基因,而且对它在细胞系和其它个体中的表达及导入也都研究较深,AFP基因可能成为未来转基因鱼研究中的热点。

疾病的抗性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获得特殊的目的基因。IHNv(传染性造血机能坏死病毒)是一种鱼类的棒状病毒,它能引起鲑及鳟鱼的毁灭性疾病,因而发展抗IHNV的疫苗就具有极重要的意义,IHNV有子弹形的形态,包有核蛋白壳,并有糖蛋白突起,它的基因组编码5种蛋白:N(核蛋白壳),M1及M2(基质蛋白),G(O糖蛋白)及T(聚合酶)H.M.Leong等(1988,1989)曾证明,糖蛋白G是得到中和抗体的唯一必需的抗原,分别制备G、N、M1及M2的特异的兔抗血清,并测试其抗病能力,用虹鳟或鲑鱼进行了6组实验,免疫30d后,用致死剂量IHNV处理,所有实验组的鱼都具有抗病性,在低浓度的IHNV下(这种浓度的病毒通常相似于疾病流行时的情况),免疫能使鱼100%得到保护,鲑及鳟鱼达到LD50的病毒数量,在免疫过的鱼中,分别比对照鱼高54倍(浸泡法免疫)或166倍(注射法免疫)R.G.Gilmore及Leong将IHNV表面糖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并测序,将表达IHNV糖蛋白基因的抗原决定子构建质粒载体,他们成功地生产出大量的生物合成疫苗,在用IHNV的攻击实验中,免疫鱼的死亡率显著地降低达50%~70%。此外,有学者认为,将结合于适当启动子的外源DNA导入鱼体,以保证反义病毒RNA序列的表达,这样,由于病毒的复制受阻而病毒的感染受到抑制,或者,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移到鱼体中,使鱼能抵抗病毒,这些方法为提高鱼种的抗病能力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中国水生所朱作言在基因鱼方面的研究,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的遗传工程研究开创了新纪元。现在,国内已有很多实验室热衷于将基因转移技术应用于各种鱼种。在朱作言的早期工作中,哺乳类的GH基因拼接到MT启动子上,然后注射入鲤、金鱼、泥鳅、鲫鱼等鱼中,他们得到的整合率为50%~80%。青岛海洋所周晶1988年将MT-hGH注射入金鱼,整合率为22%(注入细胞质)和43%(注入卵母细胞发生泡),外源MT-hGH可在转基因金鱼中表达,表达率约为50%;王壬学1989年将美洲oceanpout的抗冻蛋白基因(opAFP)注射入金鱼卵,opAFP的整合率为19.7%。实验证明,某些F0转基因金鱼及一条F1的血清及组织中都存在有AFP,从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遗传社蒋耀青等以生活于黄海尚岸的黄盖鲽为材料,成功地将它的AFP基因分离克隆,并在E.coli中得到了表达,加拿大学者(J.D.Sao1992)用全部鱼的基因构件,通过受精孔导入大西洋鲑卵中,在所得的转基因鱼中,很多都生长加强,1年龄时转基因鱼平均增重为对照的2~6倍,最大的可达13倍。由此可见,用全部鱼的元件研究转基因鱼的积极意义。1990年朱作言和动物研究所的沈孝宙致力于鱼类基因元件的分离,已将草鱼及鲤鱼GH及肌动蛋白基因分离出来:目前的研究重点不仅应改进基因转移的方法和效率、学研究基因整合的位点,限定转入基因的表达及遗传等,而更应该花大力气研究鱼类的基本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问题,以及分离鱼类的有用基因及各种基因元件。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蒋耀青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7 5: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