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食管粘膜剥脱症
释义

【食管粘膜剥脱症】
 

拼译:exfoliation of the cesophgeal mucusa
 

又称表层脱落性食管炎、创伤性食管炎、蜂窝组织性食管炎,是一比较少见的食管病,其病理特征是食管粘膜上皮呈管状脱落。此病自1941年在中国初次报告以后,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注意,因而以后陆续见诸报道。1981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次报道了15家医院35例此病病人的综合统计分析资料,周君琪亦遇到2例此病病人。

食管粘膜剥脱症的发病原因尚末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外伤有关,匆促进食、强咽干硬食物、酗酒、进食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都是此病的诱发因素。饮食不当,先因机械作用牵动食管粘膜表层,使之与其下疏松结合的固有层分离,引起两层间丰富的血管断裂,使粘膜表层下发生血肿,继而因张力作用使更多周围血管断裂,出血更多,血肿不断扩大,最后使整个粘膜与固有层分离。同时,因食管蠕动和血肿重量,血液下坠,使食道下端承受重大张力,更加血肿压迫,刺激食管内神经末梢,引起频频恶心呕吐,最终导致表层破裂,吐出带血的残渣和鲜血,呕吐又将已断裂的食管粘膜表层向上翻转,并随吐出物向上剥离而吐出口外,但其上端仍与固有层粘着,因而仍呈条状连接。以往认为患者先由慢性食管炎引起,但从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患者否认有关病史,多诉说病变是骤然发生。有人统计,剥脱的管状粘膜长度有超过30cm者,认为此长度超过正常食管的平均长度(男性为21~30cm,女性为20~27cm),因此提出食管的长度较长者可能容易发生此病,因食管较长者其上下端粘膜易生皱褶,在反复吞咽运动中食管肌层收缩和松弛,常致皱褶的粘膜与粘膜下组织分离,引起组织间血管破裂出血,因血肿而导致此病。

有人统计,35例此病患者中有3例发生于妊娠期间,因此认为妊娠期内分泌改变可能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吐出的管状物病理切片观察为复层鳞状上皮,与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相同,剥脱的深度在棘细胞层与基底细胞层之间,部分病例可见纤维与白细胞浸润。

食管粘膜剥脱症多发生于进食不久,患者先有咽痛或咽喉部异物不适感,继而感胸前区发胀阻塞,咽食时胸部疼痛,并反复恶心、呕吐,吐出物初为进食的饭菜,然后为带血的食物残渣或新鲜血液,反复呕吐的结果会吐出白色半透明管状膜样组织,或悬于口腔或咽喉部,此时患者常惊慌失措,甚至将吐出物硬向外拉,造成食管更大损伤。患者一般体温正常,呼吸略速,神态不安。

对食道粘膜剥脱症的诊断,首先要问清病史,患者常主动告诉发病前进食情况,诸如饭菜粗硬、吞咽匆促或冷热酸辣刺激,也有主诉有异物梗阻等等。结合胸前区闷胀、钝痛、呕吐、吐血等症状,诊断不难;检查口腔、咽喉时应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必要时先喷雾3次1%丁卡因,发现灰白色条索状膜样物时多可确诊。食管X线检查诊断意义不大,纤维食管镜检查可排除异物可能,并可观察食管粘膜上皮剥脱情况。如发现剥脱的粘膜尚有部分粘连,不应粗暴撕拉,可用剪刀在粘连处剪断取出,这样可以减少因刺激引起的恶心呕吐。

食道粘膜剥脱症主要是以粘膜上皮下血肿开始,故仅为粘膜上皮的剥脱,不但肌肉并末损伤,即使粘膜的固有层亦存在,而粘膜上皮会很快生长愈合,愈后并无疤痕形成,也不致发生食管疤痕性狭窄。

治疗食管剥脱症的原则是保护创面,减少刺激,防止感染。因而认为发病后应予禁食,并输液2~3d,以后进流质饮食。为了保护创面食管粘膜,每次进食前口服次碳酸铋0.5g,或加等量磺胺粉和乳酸钙,或吞无菌液体石蜡以减轻疼痛,并防止食管粘膜粘连和摩擦,对情绪紧张者给适量镇静剂,有感染发热时注射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徐荫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226

2 程祖龙.耳鼻咽喉科病案100例.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51~153

3 徐荫祥.耳鼻咽喉科全书气管食管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81

4 蒋耀光,食管疾病.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89~91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君琪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20 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