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C4和C3-C4植物
释义

【C4和C3-C4植物】
 

拼译:C4 plants and C3-C4 intermediates
 

高等植物在光合类型上可分为C4、C3、CAM三大类。C4植物如甘蔗、玉米、高粱等,其光合型是1966~1970年由海奇-斯莱克(Hatch-Slack)系统阐明的,它不同于50年代卡尔文(Calvin)提出的C3光合型。其特点是在光合CO2固定与同化上具有C4途径,并且存在于叶肉细胞内的C4途径和维管束鞘细胞内C3途径是相互协调的,其机理的阐明是现代光合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C4植物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具有CO2浓缩系统,因此在高光、高温、高氧分压、干旱条件下比之C3植物有较高的光合速率。遗传育种工作者试图用C4途径改造C3植物,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如稻、麦、大豆等的光合生产力。

1954年,美国考兹夏克(Kartschak)等报道了甘蔗的光合最初产物是C4双羧酸。1960年,卡皮罗夫(Karpilov)在玉米中也观察到同样结果,但均未引起重视。直到1966~1970年,澳大利亚Hatch-Slack用酶学和14C标记系统地研究了C4途径,使光合碳代谢研究继Calvin环后又出现一个新高潮。有关研究人员从叶形态解剖、生化代谢和酶活性等方面系统地提出C4双羧酸途径的运转模型。至70年代中期,肯尼迪(Kennedy,1974)、塞尔(Sayer,1977)、卡乃(Kana,1975)等从光合进化的观点,对C4和C3植物进行了比较,发现自然界有其解剖和生化特性属于C3-C4中间型植物。有关研究人员为C4光合进化和光呼吸降低的机制提供了证据,为C3植物提高光合效率提供了途径。由于Flaveria属植物和Atriplex属植物是具有C4、C3-C4、C3多种光合型的植物,通过属内种间杂交研究了亲本和子代的光合CO2交换特性和酶活性的遗传传递,表明C4光合特性通过遗传操作可不同程度地在F1、F2中得到遗传表达。

据上野修(1987)报道,C4植物有18科、196属,约1000种。这类植物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多分布在低纬度地区。由于长期的适应驯化它们的光合器官结构、生化途径、环境调节显著不同于C3植物的综合性状。布莱克(Black,1973)和拉奇(Laetsch1974)对此已有详细的比较和评述,其要点为:(1)叶片内部有Kranz结构,鞘细胞内有许多叶绿体、线粒体、微粒体,这是高效利用CO2、防止外漏、降低CO2补偿点的基础。(2)1970年Hatch-Slack提出C4植物光合具有C4代谢循环和CO2浓缩机制。催化这一反应的关键酶为PEP羧化酶,而催化脱羧的有3种酶,据此可将C4植物分为3种类型。由于叶肉细胞内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有CO2泵的作用;在维管束鞘细胞中,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作用部位的CO2浓度比C3植物高10倍,故能提高Rubisco羧化效率,降低加氧反应(光呼吸)和气孔导度,这是C4植物高效利用光能和水分的原因。(3)伯克曼(Bjokman,1981)、爱德华和古森本(Ewards and ku,1985)对C4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作了大量评述。C4植物CO2补偿点在0~10ppm,表现光呼吸力很低。在空气CO2浓度下,光合可达到饱和速率。在空气氧水平下,光合、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不受影响。C4植物光合光饱和点和光合最适温度较高,在高光、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效率高于C3植物。但在光强及温度较低的条件下,C4植物光合效率并不比C3植物高,因为它们各有其最适的生态环境。

据爱德华(Ewards 1987年)报道,C3-C4植物有5科、7属、22种,多分布在热、干旱、盐碱土生境内,诸如沙漠、干旱地带。C3-C4植物的叶解剖构造和光合特性处于C3和C4种中间。Ewards(1983)报道,C3-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基粒片层结构显有PS Ⅱ活性,这一点与某些C4植物不同。虽然Kranz结构没有C4植物明显,但鞘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且位置与叶绿体靠近,这种超微构造与降低光呼吸的机制有关。

80年代初,布朗(Brown)和哈立代(Holaday)等对C3-C4植物光合特性作了大量研究。通常CO2补偿点为1~5μl/L到39μl/L;C4种为0~5μl/L;C3种为50μl/L。CO2补偿点对O2的敏感性:C4种当O2的浓度增到50%之前,CO2补偿点不变;而C3种随O2浓度增加而增加;C3-C4种则呈双相反应。另外,门森(Monson,1984)对C3-C4种的氧抑光合和氧抑羧化效率作了研究,有的种如F.anomala和F.linearis与C3种接近或相等,表明它缺乏CO2浓缩机制;有的种如F.ramosnssina表现有较低的值,表明有一定的CO2浓缩机制。δ13C值可反映不同植物经PEPC固定CO2的能力。奥雷(Oleary,1981)、门森(MonSon,1986)、陈(Chen,1987)报道:C4种δ13C值较低为-11‰~-16‰,C3种较高为-25‰~-30‰,C3~C4种中偏C4型的F.brownii在-15‰~-17‰,其CO2的65%~70%,经C4途径,25%~33%经C3途径被同化,C3-C4种中偏C3型δ13C在-22‰~-33‰。

对植物光合进化的过程有各种设想。较多的人认为从C3→C3-C4→C4种。斯密斯(Smith,1974)、克伦沙(Krenzer,1975)、爱德华(Ewards,1987)认为: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大气环境中氧气不断增加,CO2减少,特别在干旱地区气孔阻抗增加,CO2供应受到限制,C3植物首先应能有效地固定光呼吸释放的CO2,产生降低CO2逸失的机制。其中PEPC活力的增强使C3→C3-C4进化跨进一大步。尔后,随着Kranz结构和C4途径的完善,逐步从C3-C4向C4种进化。

阿登(Adam,1986)从PEPC同功酶谱和多肽图谱证明C3-C4种与C3种相似,说明是C3→C4不是C4→C3-C4。C4光合的遗传表达一直是人们注目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曾试图将C4光合导入C3植物,以提高C3植物的光合效率。Bjökman(1971)曾用Atriplex的C4和C3种杂交,并未见光合能力提高。至80年代,海格(Hague)、葛(Gee)等用Atriplex的rosea(C4)和Triangulars(C3)杂交,看到用A.rosea作父本,F1δ13C值类似C4型。焦德茂(1991)用F.brownii(偏C4)和F.floridana(偏C3)杂交,看到用C4作父本,F1光温光合特性类似C4型。F1CO2补偿点与C4亲本相似,与正反交无关。有关结果在更多的杂交组合中得到证实。另外,Rikishi(1988)在Atriplex属中用A.rosea(C4)×A.Patula(C3)×A.rosea(C4),通过叶解剖构造、光合特性和光合酶PEPC、PPDK的鉴定,得到偏C4的材料。

近来关于C4、C3-C4、C3植物中C4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合酶的生化和基因的比较上。日本松岗(1987,1989,1990)的系列研究报道了C3植物水稻和C4玉米在PEPC和PPDK基因结构和光调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今后有关C4光合的调节、进化、遗传将会用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由于C4光合特性是核质多基因控制的综合性状,因此今后将会从分子和遗传水平上全面了解C4光合基因的结构、表达和修饰改造,并逐步地利用重组基因转移的技术提高光合效率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Hatch M D,Slack C R. Ann Rev plant physical, 1970, 21: 141-162

2 Black C C. Ann Rev plant physiol. 1973,24:253-286

3 Laetsch W M. Ann Rev. plant physiol. 1974,25:27 - 52

4 Edwards C E, Ku M S B. The Biochemistry of plants, 1987, 10:275 - 325

5 焦德茂,等.植物生理学报,1991,17(3):225~23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焦德茂撰;崔继林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18 22: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