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竹荪
释义

【竹荪】
 

拼译:zhu-sur
 

竹荪是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的一类珍贵的食用菌。竹荪素有“菌类皇后”、“真菌之花”的美称;又因味美、营养丰富,享“山珍之王”之誉。竹荪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但其天然生长量稀少,靠采集野生竹荪远不能满足国内外需要。因此,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对竹荪人工栽培开发利用的研究。

1400年前,中国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对竹荪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竹林吐一芝,长八寸,头盖似鸡头实,黑.色;其柄似藕柄,内通榦空,皮质皆绝白,根下微红。鸡头实处似竹节,脱之又得脱也;自结处别生一重,如结网罗,四面,周可五六寸,圆绕周匝,以罩柄上,相远不相著也;其似结网从目,轻巧可爱,其与柄皆得相脱”。国外学者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研究竹荪,但主要是在分类方面。1809年,戴斯佛克司(Desvaux)定名了长裙竹荪;1883年,贝克雷(Berkeley)和布隆(Broom)定名了黄裙竹荪;1888年,费斯切尔(Fischer)定名了短裙竹荪,1899年,布特雷(Berteley)定名了皱盖竹荪,使19世纪竹荪属基本形成。20世纪30年代,戴芳澜研究了南京地区的长裙竹荪和黄裙竹荪,对其生态和生境作了具体描述,但认为北美的短裙竹荪与长裙竹荪是同一个种,并发现竹荪多在竹林内生长。

1950年,哈立克(J.A.Herrick)在实验室研究了鬼笔蛋的“孵化”,观察到在美国东部地区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短裙竹荪的菌蛋从破蕾到完成撒裙要经历5h,并描述了破蕾开裙过程中伴随着产孢组织的液化现象。1965年今关六也等记载了长裙竹荪不仅生长在竹林,也生长在其他林地、庭园。每年夏秋产2季,竹荪在全日本都有分布;另外,也记载了日本有黄裙竹荪生长。从70年代中期起,由于竹荪产品供不应求,引起国内外学者对竹荪深入研究的兴趣。1981年,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林捷能、郑楚容及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胡宁拙相继报道人工栽培竹荪成功。1982年,广东微生物研究所为此获国家科技大会奖。该所从云南省彝良县境采到短裙竹荪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得到斜面母种,再经原种制成栽培种。主要采取香菇压块栽培的方法,将竹荪栽培种压块覆土栽培,在室内出荪,每平方米可产竹荪干品140g。贵州省生物研究所采取大段木栽培法,以枫香、光皮桦等阔叶树及竹类为原料,在段木上打孔或开槽,将柱形或长方形木块栽培种塞入孔中或槽中,埋入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培养出荪,每平方米平均产量50g。

广东微生物所及贵州省生物所开创了人工载培竹荪成功的先例。但由于室内纯菌种压块栽培成本高,而大段木栽培费工多、产量低,所以均难以广泛推广运用。以后中国南方一些高校、研究所进一步开展了此项研究。1985年,南京林业大学利用竹林生态环境栽培竹荪小试获得成功,1986~1988年批量栽培又获得成功,为竹荪产业化栽培奠定了基础。该校对竹荪的生物学特性作了深入研究,认识到竹林生态环境是竹荪生长最适宜的场地,分离、选育了适合于竹林环境条件下生料栽培的优良竹荪菌种433和531;采用竹蔸栽培法、沟栽法、畦栽法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量为162g,高产量达205g,为此,1990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并列入林业部科技兴林100项重点推广项目。推广中,四川省长宁县万岭乡白羊村竹荪种植户王正辉,创全国最高产量,达到每平方米干品375g,并培育出一株“竹荪王”,单株鲜重875g。

在这期间,上海师范大学、贵州省织金县文化局、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四川省宜宾地区农科所、浙江富阳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也取得人工栽培竹荪的成功。1986年,亚林所陈连庆报导了在露地采用砖头垒畦池,池上盖薄膜、竹帘或草帘,上方搭荫棚的栽培方法培育出竹荪,每平方米竹荪干品102.3g。

在竹荪营养价值研究方面,1986年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对长裙竹荪菌体(菌柄、菌裙)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作了测定,测出竹荪含有17种氨基酸;1987年,上海师范大学杨庆尧等对长裙竹荪菌体和菌托进行多糖测定,测出菌体和菌托均含有组分相同的异多糖,即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1989年,南京林业大学对长裙竹荪、红托竹荪各部分(菌体、菌盖、菌托)氨基酸、维生素B1、B2、微量元素铁、锌的数量进行测定,测出上述两种竹荪各部位均含有21种氨基酸,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均备,长裙竹荪菌体含8种氨基酸的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5%,红托竹荪含氨基酸的量占总量的48%。过去竹荪生产中弃而不用的菌盖、菌托,经测定,其氨基酸总量、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赖氨酸、精氨酸的量超过了竹荪菌体,从而对其提出了综合利用的途径。

竹荪分类方面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1985年,贵州省师范大学姜守忠汇集了早期研究资料和1976年定名的红托竹荪、1979年定名的朱红竹荪等有关资料,提出全世界已知竹荪属有10种,中国占6种,并编制了中国竹荪属检索表。1988年,曾德蓉在湖南省会同县采到一种菌托上生有棘的竹荪,经臧穆等鉴定为棘托竹荪。因此,全世界已知竹荪种增至11种,中国则增为7种。

随着棘托竹荪的出现,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纷纷到湖南省会同或贵州省的棘托竹荪产地引种栽培。1989年,亚林所花锁龙等引种栽培于毛竹林中,4月中旬播种,8月中旬出荪,第1潮菇平均每平方米收获49.1g。经栽培证实,此种竹荪属高温型。由于棘托竹荪分离、制种容易,生长周期较短,福建省古田引种栽培甚多,普遍采用在露天搭荫棚、筑高畦的办法栽培,平均每平米产干品100g左右,最高达200g。关于国外人工栽培竹荪的研究,目前尚无成功的报道。

现阶段对竹荪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还多局限在人工栽培方面,今后10~20年间,研究热点将是竹荪营养成分尤其是药用成分的分析化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竹荪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研究等。我国在竹荪的防病治病方面集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可医治多种病症,如肠炎、高血压、高血脂、白血病、癌症等。

目前栽培的几种竹荪各具特色,长裙竹荪单株重,产量高,但生长周期较长。棘托竹荪单株小,生长周期短,通过杂交育种可望定向育出单株重、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新种。红托竹荪香味浓郁,但产量较低,可通过与长裙竹荪或棘托竹荪杂交育出新种。另外,将通过对竹荪产品深加工的研究,改变目前竹荪产品单一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Herrick J A.Turtox News.1950,1~3

2 今關六也,本卿次雄·原色日本菌类国义,鑑保育社,1965,169

3 姜守忠.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论文.1985

4 陈连庆.林业科技通讯,1986,1

5 屠六邦,李昌荣.竹类研究,1986,3:54~63

6 屠六邦,李昌荣.竹类研究,1988,3:15~20

7 屠六邦,李昌荣.竹类研究,1989,2:19~23

8 花镇龙,李新亮,等.中国食用菌,1990,6:18~20

9 李昌荣,屠六邦.生态学杂志,1991,4:26~30

10 林捷能,郑楚容.中国食用菌,1991,5:13~18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李昌荣副教授撰;乔士义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2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