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种
释义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种】
 

拼译: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breeding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china
 

鱼类人工繁殖是指在人为控制下使亲鱼达到性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产卵、受精、孵化而获得鱼苗的一系列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捕捉天然繁殖的鱼苗为人工控制生产,做到有计划供应。

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鲢、鳙、草鱼、青鱼(统称中国四大家鱼)和华南的鲮鱼,占中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优良的养殖鱼类。但这些鱼自古以来只在大江河中天然繁殖鱼苗,不能在池中成熟产卵繁衍后代。为了解决这些鱼类的人工繁殖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试验研究。1958年6月,珠江水产研究所(前身是南海水产研究所淡水室)钟麟等研究成功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用“生态生理催情法”,在世界上首次使池养的鲢、鳙成熟产卵,获得大量鱼苗。此后,应用相同的原理和方法,全国许多单位都相继获得了鲢、鳙、草鱼、青鱼、鲮等人工繁殖的鱼苗,解决了中国饲养鱼类鱼苗供不应求的大问题,为发展淡水养殖业奠定了最关键的物质基础。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使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从原始的生态法,到20世纪40~50年代的生理法和半人工繁殖法,发展到60年代更加完善的生理和生态相结合的全人工繁殖法,推动了本分支学科的发展。

在进行鱼类人工繁殖试验的同时,中国许多单位对与鱼类人工繁殖有关的细胞学、细胞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等学科开展了研究,特别是对激素在排卵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近30年来,中国深入进行鱼类繁殖生理和催产剂作用原理的研究,人工合成和生产出促黄体释放素类似物等激素,大大提高对鱼类催产的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受到世界养鱼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中国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各类鱼苗每年达1300多亿尾,相当于人工繁殖成功前每年捕捞天然鱼苗200亿尾的6倍多,满足了生产需要,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对淡水鱼类的遗传育种研究卓有成效,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从50年代开始,主要是淡水鱼类的引种驯化及杂交。一方面重视本国鱼类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驯化野生经济鱼类,另一方面积极从国外引进新种类,成就比较显著。例如把长江中下游湖泊特有的草食性鱼类团头鲂由野生变为家养,并推广到全国养殖,成为池塘主养或混养对象,可视为在引种驯化方面成绩突出的代表。其他如细鳞斜颌鲴、东北银鲫、长吻、鳜鱼等的引种驯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今从国外引进的鱼虾类有40多种,其中尼罗非鲫及其杂交一代福寿鱼、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鲶、虹鳟、大口黑鲈、淡水白鲳、罗氏沼虾等已大面积推广养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0多年来中国已先后进行了10多个鲤品种间的杂交和100多个组合的远缘杂交,其中有5个鲤品种组合-丰鲤(兴国红鲤♀×散鳞镜鲤♂)、荷元鲤(荷包红鲤♀×元江野鲤♂)、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岳鲤(荷包红鲤♀×湘江野鲤♂)和三杂交鲤(荷元鲤♀×镜鲤♂),表现出显著的杂交优势,并在生产中广泛养殖,经济效益显著。远缘杂交因父母本染色体数目、核型等不同,效果不显著。

第2阶段从70年代末开始,在鱼类的染色体操作,包括人工雌核发育、人工诱发多倍体、核移植及体细胞育种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人工雌核发育结合性控已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快速建立纯系的技术途径。1975年,用X射线处理红鲤精子,用以激动东北银鲫成熟卵子进行雌核发育,获得后代异育银鲫,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异育银鲫的培育成功不仅在经济上取得明显的效益,而且对细胞遗传的传统观念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核移植是童第周先生领导的实验室首先建立的技术方法,并在鱼类育种上应用。在核移植方面已得到鲤和鲫、团头鲂和草鱼等移核鱼。70年代,把兴国红鲤囊胚期卵的细胞核用人工注入到鲫卵去核的细胞质中,获得能正常生长的鲤鲫核质鱼,第1年获10万尾后代,生长速度比亲本快30%以上,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用温度休克、静水压力等方法已成功地诱发了鲤、草鱼和鲢、水晶彩鲫的三倍体。通常三倍体鱼比二倍体鱼生长要快。用体细胞培养与细胞核移植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鲫的无性繁殖研究,获得世界上第一尾“试管鲫鱼。”

第3阶段是80年代末到现在,开展了淡水鱼类的基因转移育种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显微注射方法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鲫及泥鳅的受精卵,获得转基因鱼。转基因泥鳅经饲养两周后,比对照组的个体大得多。对照组的个体十分整齐,而实验组中有10%的个体为对照组的1.5倍。在转基因鲫的2代也发现有外源基因的阳性个体。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合成鱼类催产剂、鱼类细胞核移植、细胞核移植与体细胞培养相结合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对鱼类育种等基础研究薄弱,落后于发达国家;作为鱼类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尚急需加强管理和技术保障。今后10~20年内,中国和国外在鱼类人工繁殖和育种研究的热点是: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生理学和催产剂的原理和作用,合成多种高效、低成本的鱼类催产剂。在鱼类育种研究方面,将会广泛深入地加强研究常规育种与生物工程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出若干个加快生长速度、增强抗病力或抗寒力的鱼类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养殖。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有关鱼类性状遗传规律、遗传物质基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传递等,将是着重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发生生理研究室.家鱼人工生殖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1~4,75~81,101~102

2 伍献文,钟麟.科学通报,1964,10:900~907

3 钟麟,等.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3

4 张兴忠,等.鱼类遗传与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247~250

5 张扬宗,谭玉钧,欧阳海.中国池塘养鱼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89~119

6 熊笑园,等.国外水产养殖业前景预测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4~46,88~92

(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施流章副研究员、欧阳海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18: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