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的固定态铵,科学常识,科技常识,高科技,科学理论,英汉词典,翻译,参考文献">
| 单词 | 土中的固定态铵 |
| 释义 | 【
土中固定态铵的研究始于1988年许春霞的报道,虽然研究工作很浮浅,但仍获得了一些结果。 土中固定态铵的含量,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但用Silva-Bremner法所得的结果则相近。1988年,许春霞用Dhariwal和Stevenson法测得 土耕层中“原有”的固定态铵量为200mgN/100g土。1989年,孙艳等人用Silva-Bremner法测得 土耕层中“原有”的固定态铵量为21mgN/100g土。随后,樊小林等人用修改后的Silva-Bremner法测得的结果为23.6mgN/100g土。1991年,李生秀等用Mogilevkina法和Silva-Bremner法分别测定了 土耕层中“原有”的固定态铵量为45.1和20.5mgN/100g土、1989年,孙艳等得到的 土耕层中固定态铵的容量为48mgN/100g土。 土固定态铵的含量几乎不受剖面深度的影响。1989年孙艳等报道了 土表层、粘化层和母质层中“原有”的固定态铵量和固定态铵的容量。樊小林等也报道了在0~20cm、20~55cm及55~75cm3层中的固定铵量。孙艳等研究资料表明: 土中“原有”的固定态铵量与全氮、有机质含量、小于0.01mm粘粒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及H+浓度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速效K+含量之间的负相关性极小;而固定态铵的容量则与该土速效K+的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 土中“原有”的固定铵量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1951年,布朗(G.Bower)在比较交换态铵对植物的有效性时发现,在固定态铵含量分别为3.5mgN/100g和4.0gN/100g土的两种土壤中,最多仅有10%的固定态铵可被大麦吸收。此后研究发现,作物对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的吸收能力很弱,由施肥等原因形成的“新”固定态铵是比较有效的,可大部分为植物利用。1989年,孙艳等利用 土表层和母质层进行盆栽试验表明:表层和母质层中“新”固定态铵对苏丹草的有效性分别为100%和94.7%,且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苏丹草生长的前期,后来他们发现“原有”的固定态铵对小麦无效。“新”固定态铵可不同程度地被小麦利用,但其有效性因施肥条件而异,在氮磷配合适当时,“新”固定态铵的有效性较高,在单施磷和单施氮的土壤中,“新”固定态铵的有效性较低。1988年,许春霞在做燕麦的盆栽试验“新”固定态铵被燕麦吸收的量为总固定量的77%~89%,而“原有”的固定态铵仅有7%~15%为燕麦所吸收。樊小林等人通过田可小区试验及15N标记的微区试验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内,0~70cm的土体中,“新”固定态铵的最大净释放率为38%~70.5%,“原有”的固定态铵则为10.4%~22.2%,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 土中有许多亚类和土种,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是弄清不同亚类和土种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及有效性,探索出影响其含量和释放的因子。同时,需应用先进的技术,摸清 土中固定态铵的来源,以便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提高肥料氮的保蓄及供应,提高施肥效果。【参考文献】:1 Macbeth I G J.Agr.Res.,1917,9:219~242 Allison F E.Soil Sci.,1953,75:373~3813 郭鹏程.沈阳农学报,1983,2:1~94 许春霞.陕西农业科学,1988,2:21~235 孙艳,樊小林,等.土壤学报,1989,20(5):205~2516 樊小林,李昌纬.土壤通报,1990,27(3):301~3087 孙艳,张英莉.土壤通报,1991,22(4):160~1618 李生秀,张兴昌,等.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9(1):7~12(西北农业大学孙艳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