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及种间相互作用
释义

【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及种间相互作用】
 

拼译:predation Nambers of predators in paddy field and interspecies ineeraction
 

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主要类群有蜘蛛、步、隐翅虫、黑肩绿盲蝽,尖钩宽黾蝽、瓢虫等。其中以蜘蛛为稻田优势类群,占整个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总数的80%~90%,常见种达20多个。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稻叶蝉、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稻田一些害虫的猖獗与滥用剧毒性的、广谱性的杀虫药剂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而研究捕食性天敌的捕食总量及种间相互作用规律对,水稻害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基础理论有重要意义。

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多数是杂食性的或多食性的。一种天敌往往捕食多种害虫,还会捕食非目标昆虫(如蚊虫、弹尾目昆虫等),一种害虫又会被多种天敌捕食,捕食性天敌种间种内还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了捕食性天敌与稻田其他节肢动物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因此,要精确地估计复合种群捕食量仍有一定的困难(Debach等,1976;罗肖南等,1986)。估计单种天敌的捕食量主要是用霍林(Holling,1961)提出的功能反应模型。但在室内测定的功能反应模型要应用于自然种群会有较大的误差。1983年汤鉴球等、1989年周汉辉采用血清学方法定性和定量地测定单种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对象和捕食量,结果表明狼蛛对白翅叶蝉和摇蚊捕食率非常高,隐翅虫对摇蚊的捕食率也很高,在大田狼蛛对白背飞虱捕食比率比较低,认为摇蚊是狼蛛等天敌的重要补充食源,在血清学的基础上提出捕食量的估计公式为:

F=L×r×n·

式中:F为每公顷天敌捕食该种害虫数;L为每公顷天敌数;r为天敌对该种害虫的阳性反应率;n为每天天敌在该种害虫密度下的捕食数(由功能反应和血清反应检验出)。经计算,狼蛛对白翅叶蝉被捕食量为15万~45万头/ha,对摇蚊的捕食量为30万~90万头/ha,对白背飞虱捕食量为15万~75万头/ha。1991年,高君川等修改了1960年登普斯特(Dempster)的捕食量公式,即:

E=PTMN/t

式中:E为每日每穴最低害虫被捕食量;P为蜘蛛密度;T为阳性反应率;M为单位面积害虫数;N为取食当量,t为害虫被完全消化的时间。

稻田复合种群捕食量的估计,多数学者是用蛛虱比例或益害比例估计在某一时间段内害虫被控制的情况。其中以王洪全对稻田蜘蛛作用研究得较为深入。1981年王洪全报道,在稻田罩笼条件下,草间小黑蛛蛛虫比1∶6~10,捕食量2头飞虱/日;1∶4~6,1.5头/日;1∶2~4,0.7头/日。稻田水狼蛛蛛虫比1∶6~20,捕食量5.97头飞虱/日;1∶4~8,1.94头/日;1∶2~4,1.19头/日。管巢蛛蛛虫比1∶11~20,捕食量4.5头飞虱/日;1∶6~11,2.59头/日;1∶2~6,1.75头/日。虫口密度大,害虫逐日下降幅度也大。如拟环纹狼蛛蛛虫比1∶20,2d下降到1∶7.2,4d下降到1∶5.3;6d下降到1∶2.5;蛛虫比1∶31,2d下降到1∶23,4d下降到1∶14,6d下降到1∶7。草间小黑蛛蛛虫比1∶10,2d下降到1∶6,4d下降到1∶3,6d下降到1∶1.5;管巢蛛蛛虫比1∶20,2d下降到1∶11.25,4d下降到1∶5.8,6d下降到1∶2.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蜘蛛总体捕食量的计算及与害虫防治指标的关系。即:每公顷蛛量×每蛛每日捕食量=每类蜘蛛日捕食总量;每类蜘蛛日捕食总量相加=蜘蛛日捕食总量;总虫量-(2×蜘蛛日捕食总量)=2d后残剩虫量;残剩虫量/化学防治指标小于1则不必防治,等于或大于1需进行化学防治。

1991年,吴进才、庞雄飞应用多因素试验设计(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菱头跳蛛和褐飞虱5物种共存系统飞虱被捕食量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种间种内相互作用与捕食量的关系。还把捕食量模型嵌入褐飞虱种群状态空间表达式中建立褐飞虱的预测模型。5物种共存系统捕食量模型为:

YNl=13.1492+0.4583P1-0.125P2+0.625P3+1.0417P4+13.9583X-0.9375P1P2+0.4375P1P3-0.0626P1P4+2.25P1X+0.1875P2P3+0.1875P2P4-0.3125P2X-0.6875P3P4+0.5625P3X+0.0625P4X+++4.4758X2

式中:P1、P2、P3、P4、X分别为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菱头跳蛛、褐飞虱的编码值。各物种编码值与其密度P ′1、P′2、P′3、P′4、X′的转换关系为:P1=P11-2,P2=P′2-2,P3=P13-2,P4=P′4-2,。把稻田调查得到的各类蜘蛛和飞虱密度转换成编码值代入模型即可计算出复合种群飞虱被捕食量。

1986,萨利姆(M.Salim)等进行了稻田几种害虫捕食性天敌与白背飞虱共存试验,结果拟环纹狼蛛自相残杀严重,狼蛛对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大于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1991年。吴进才通过多物种共存系统捕食量模型及自然种群天敌种间相关系数矩阵分析了捕食性天敌种间种内相互作用及与捕食量的关系。凶猛的狼蛛、盗蛛对微蛛、球腹蛛、黑肩绿盲蝽等小型捕食者残杀严重,表现随狼蛛、盗蛛密度的增大总捕食量反而下降;种间出现负相关。种间正负相互作用性质随猎物密度而变,当猎物密度较低时,种间竞争、残杀严重。多种捕食性天敌与多种害虫共存系统种间种内相互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天敌的总体控制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

对稻田多物种共存系统天敌捕食总量的估计,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不同的生态区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不尽相同,要把捕食量模型广泛实用于害虫发生预测预报尚须做深入而细致的工作。

稻田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有天敌、害虫及非目标物种,他们彼此间形成网络关系。研究网络中主要物种数量动态规律与有害生物控制的关系,管理实践(如病、虫、草的化学防治、施肥、灌溉等)对目标种和非目标种的影响或称之为稻田生物秩序研究,是今后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非目标种在系统中的作用及农药的影响几乎还没有人研究过。

【参考文献】:

1 王洪全.稻田蜘蛛的保护利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57

2 罗肖南,等.昆虫天敌,1986,8(2):72~79

3 周汉辉.植物保护学报,1989,16(1):7~11

4 汤鉴球,等.昆虫天敌,1983,5(4)207~214

5 吴进才.江苏农学院学报,1991,12(1):4~56

6 吴进才,庞雄飞.生态学报,1991,11(2):139~146

7 Debach P,Huffaker C B,Macphee A W.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natural enemies.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iologiocal control(Edited by C.B.Huffaker/P)S.Messenger),Academic Press,1976,1~36

8 Salim M,Heinrichs E A.irrnewsletter TTER,1986,11(2):24

(江苏农学院吴进才博士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