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词 | 基团转移聚合及其机理 |
| 释义 | 【基团转移聚合及其机理】 拼译:the mechanism of group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1983年Webster等首先发现基团转移聚合(GTP)新聚合方法。它以活性硅烷基化合物为引发剂,在一定的催化剂存在下,可使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聚合成“活性聚合物”。这种聚合反应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尤其适于室温)进行,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聚合过程,可以获得分子量分布很窄、具有预期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还可以在所形成聚合物的基础上合成带有特殊端基的新聚合物,能以100%的收率合成具羟基、羧基、酯基或胺基等端基的遥爪型聚合物等等,被认为是继50年代Zieglar、Natta发现配位聚合方法,开辟定向聚合新领域和Szwarc发现所谓活性聚合物,成功地确立阴离子聚合机理以来的新聚合方法。 典型的GTP如下所示:
)的作用下,引发剂(如 )通过其分子上的硅烷基向单体(如 )羰基氧原子上的转移,实现与单体共轭加成。加成中间产物 又通过类似的基团转移过程实现与更多单体的逐一加成。聚合产物 在室温下存放数天之后,仍能保持其和相同或不同单体继续加成的能力,因此是一种“活的聚合物”。GTP所用的引发剂可以通式R3MZ表示,其中M可以是Si、Sn或Ge,以Si为主;Z为活化基团,变化较多。目前, 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类,应用最多的是Me2C=C(OMe)OSiMe3(MTS)。由MTS而引伸的一系列双官能基引发剂(如MeO(Me3SiO)C=C(Me)(CH2)2C(Me)=C(OMe)OSi-Me3等)则被用于嵌段共聚物或梯、星形聚合物的制备。催化剂含阴离子型和路易士酸两大类。前者有如[(CH3)2N]3SHF2、[(CH3)2N]3SCN、R4NF、R4NCN、含氧阴离子的季铵盐、以及加冠醚的KF、KOAc、KHF2等。[(CH3)2N]3SHF2被认为是至今发现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后者有如ZnI2、ZnBr2、Et2AlCl、HgI2、HgClO4、BF3·THF等。由于GTP反应极为迅速,为了及时排除大量聚合反应热,聚合时一般都使用溶剂。所用的溶剂必须是非质子性的,并且要依据所采用的催化剂来选择溶剂类型。在采用阴离子型催化剂时,富电子的溶剂(如THF,CH3CN,CH3OCH2CH2OCH3,C2H5OC2H4OC2H5等)是适宜的;但在采用路易士酸催化剂时富电子溶剂应避免使用,而常用卤代烷或芳烃(CH2Cl2、C2H4Cl2、CH3Ar等)。选用溶剂时还必须注意避免因溶剂参与反应导致活性链的终止,并考虑到溶剂极性对其溶解增长着的活性链能力的影响,因为这一溶解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反应速率的快慢。溶剂的介电常数较低对于提高聚合速度有利。适用于GTP的单体目前还局限于α、β-不饱和酯、酮、腈和二取代酰胺,而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酯或腈研究最多,特别是通过酯基的变化,一些新型聚合物,如互穿网络聚合物、嵌段或接枝聚合物、梳形、星形或梯形聚合物、液晶聚合物或具有某种功能的聚合物等的合成尝试陆续有所报道。有关GTP机理目前有可逆离解、不可逆离解、络合和离子场活化等几种见解,但尚无定论。可逆离解机理认为阴离子催化剂首先通过亲核攻击,使引发剂所含的硅烷基可逆的离去,形成新的阴离子物种和硅烷化合物。前者和单体发生迈克尔(Michael)加成,生成一个大阴离子;后者在随后的一个可逆反应中使得这个大阴离子重新硅烷基化,形成末端具有引发剂结构的活性聚合物。通过上述亲核攻击、可逆离解、加成和可逆的重新硅烷基化等反应步骤周而复始的连续循环,把一个个单体结合到聚合物上,实现链的增长:
含量可高达60%,溶剂用量减少,无残存单体,既经济又少污染,且具有可在室温或略高室温下固化,耐久性强等优点。据推断,GTP最终可在许多有机高聚物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制备方面发挥作用,也有可能因减少迈克尔加成的副反应而在有机合成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1 Webster O W,et al.ACS Polym Prepr,1983,24∶52,J Am Chem Soc 1983;105∶5706,USP 4417 034(1983);EPO 068887(1983)2 平尾明.化学与工业,1983,36∶9103 余鼎声.化学通报,1984;10∶14 Quirk R J.高分子化学新进展(来华学术报告),19855 梁良,等.合成橡胶工业,1987,10∶2876 夏海平,等.应用化学,1987,4∶17 丁马太,等.功能高分子学报,(1991材料化学研讨会专辑),1992,5∶158,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9∶1290(厦门大学夏海平副教授、丁马太教授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