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地壳均衡原理
释义

【地壳均衡原理】
 

拼译:principle of isostasy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在南美测定子午线弧长,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1854年英国测量学家普拉特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测量结果时,发现实测的垂直线偏差值比由地形计算的理论值小得多,说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比由其体积估算的质量要小,为解释这一现象,他假定地壳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认为山脉象发酵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向上膨胀而形成的。普拉特——海福德模型认为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存在一个压力相等的面,称均衡补偿面。从地面到增衡补偿面之间,若分割出许多横截面相同的柱体,则这些柱体质量相等,即柱体高度乘地壳密度等于常数。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推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冰山,高出水面越多,陷入水中也越深。他的假设发展为艾里——海依斯卡宁模型,认为地壳是较轻的均质岩石(硅铝层),它们漂浮在较重的均质岩浆(硅镁层)之上。山愈高则陷入岩浆越深,形成山根,较轻的山根补偿了山体的质量过剩;在海洋区域,水愈深则岩浆向上凸出得愈高形成反山根,较重的反山根补偿了海水的质量不足。而在地壳的深部有一均衡补偿面。在普拉特与艾里假设的基础上,1889年,美国地质学家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的概念,认为在全球各地,均衡补偿面以上的横截面相同的柱体重量相等,地表虽然高低起伏不同,地球总体仍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按海福德——鲍伊的计算,均衡补偿面在地下112.7公里处。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17: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