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土地类型
释义

【土地类型】
 

拼译:land type
 

对土地类型的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往曾有学者称为景观形态学、地方类型学等。中国习惯称之为土地类型学。研究对象是地表环境某一地段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各自然地理成分长期相互作用,亦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在内形成的相对一致的局部自然综合体。这种局部地段具有综合特征和相应地段类型在地表重复出现的特点。该学科重点研究土地自然综合体形成、分级与分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制图等内容。

土地类型学根源于地表局地具有综合特征的思想。1913年德国帕萨格(S.Passarge)发表《景观学的基础》一文首先指出地表可划为一些局地地段,1931年俄罗斯地理学家Л.С.贝尔格发表《苏联景观地理带》一文,进一步讨论了景观是自然综合体概念,并认为景观典型地重复分布于相应自然地带内。1930年,美国微奇(J.O.Veatch)发表《土地的自然地理划分》一文,首次对土地进行类型划分。1931年英国波纳(R.Bourne)发表《区域调查和大英帝国农业资源估计的关系》一文,将土地划分为3级,土地类型学成为初具独立体系的学科。以后前苏联Н.A.宋采夫着重研究景观形态学,把土地即景观形态部分分为相和限区两个分级。以后前苏联地理学家又进一步划分为相、限区、地方3个分级。这方面理论随着伊萨钦科1959年到中国讲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陈传康在此基础上根据Ф.Н.н尔科夫的论点研究土地的分级的连续性和基本等级的固定性问题,并确定这些等级的地貌划分标准。1953年,澳大利亚克里斯琴(C.S.Christian)和斯图特(C.A.Stewart)共同发表《Katherine Darwin地区的调查报告》,首次采用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单位(land unite)、土地点(land site、land facet)的术语,并进行实际制图。目前除俄罗斯和中国外,世界其余国家都几乎采用这一分级术语。但西方国家的土地分级规范化还不严格,因而实际制图同一分级土地大小差别很大。土地类型研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6年澳大利亚设立土地研究处,对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大面积调查与制图。英国20世纪60年代设立土地资源处,后改称为土地资源研究中心,对博茨瓦纳、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家进行土地类型制图,合计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加拿大、前苏联、墨西哥、日本、美国、东欧各国等国家都从50年代起设有国家级研究和教学单位专门从事土地类型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下设有“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局”,教科文组织与荷兰政府合作建立“国际航空调查与地学研究所”(ITC),均专门对土地进行系统研究。在全球面临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挑战面前,土地类型的研究正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被广泛重视。

中国对土地的调查研究拥有悠久历史。早在2500年前,《周礼》一书就把中国土地分为5大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篇》进一步把全国土地划分为3大类25种。之后,历代均按耕地质量和产量划分类型,作为税收的依据,其中明代的《鱼鳞册》最为著名。但作为现代科学概念的土地类型,却迟至20世纪50年代末才确立。1958年和1959年,俄罗斯景观学家А.Т.伊萨钦科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讲授景观学原理,介绍了俄罗斯的景观研究方法。其时中国正值完成综合自然区划工作,迫切需要从类型角度深化自然地理学研究,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量课题亦对土地类型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从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地理学家结合全国性综合考察、区域开发整治和全国农业区划,进行了各种比例尺制图,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7次,取得了重大进展。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在典型区域进行大比例尺调查与制图,包括赵松乔在河西走廊和乌兰布和沙漠、林超在北京怀柔山区、陈传康在毛乌素、缪鸿基、潘树荣在珠江三角洲、景贵和在吉林西部、刘胤汉在关中盆地、吴伯甫在黄土高原。70年代至80年代,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小比例尺土地调查和制图,赵松乔等在黑龙江省,陈传康在鄂尔多斯、申元村在青海省、樊自立在新疆、汪久文在内蒙古中部高原、黄荣金在黄淮海、程伟民在洞庭湖平原等等,其研究广度遍及全国。1978年国家确定全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为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该项研究,1980年成立有42个科研、教学和生产部门参加的编委会(主编赵松乔),1989年完成并出版中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和分类系统,以及7幅按国际分幅的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还出版专著与文集4部,文章计约30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制图与应用于生产实际方面,已成为具有独立体系的成熟的学科。

中国土地分级和分类研究在8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地分级受不同尺度土地分异规律制约,依地段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划分不同级别。从低级至高级,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减少,而相互间的差异性逐渐增大。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多为3级划分制。俄罗斯(前苏联)自下而上为相——限区——地方3级。澳英等国为土地点——土地单元——土地系统。中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制定的制图规范,以自然区划基本单位(自然地区)作为土地类型划分的0级(土地纲),其下按从上而下划分为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3级。土地综合体除了有等级高低之分外,在同一等级内,依其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还可进一步划分若干类型,便叫土地分类。土地的分级和分类是2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彼此间又相互联系。在如何处理分级和分类关系上,中国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赵松乔、申元村)采用单系列划分法,即每一级单位都可以划分类型,而每一类型都可以进行等级归并,两者可以编织在同一网络之中。北京大学(林超、陈传康)采用多系列划分方法,即在严格区分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基础上,强调每一级个体单位都可以进行分类。

分级指标的选取基本稳定。中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规范标准为:0级——大气候水分温度相似的区域,将全国划分为12个0级类型。其下按3级划分:土地类——同一0级单位内具有大(中)地貌、土壤类、植被型及土地利用方向相似地段(在山地相当于一个垂直带);土地型——指同一土地类内,具有相似小地貌、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因而土地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也相类似的地段(在山地相当于一个垂直亚地带);土地点——是最低级分类单位,具有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土种和植被群系(或群丛组)。

土地类型制图是确定各级各类土地空间位置和进行面积量算统计的必要途径。目前主要有2种方法:(1)综合制图法 以土地类型综合理论为依据,将土地类型的界线直接绘制在地形图上。此种方法由于80年代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很大普及。中国“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申元村,1990),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土地类型制图(袁勘省,1990),黄淮海平原土地类型制图(黄荣金,1991),吉林西部土地演变研究(王化群,1989)等均采用这种方法。(2)叠置制图法 把与土地类型相关的各种要素图叠加分析,确立土地类型界线。此种方法60年代较多采用,如江苏太湖东西洞庭山土地类型图(陈述彭,1964)。

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在80年代发展迅速,并在理论体系上促进了分级分类指标体系的建立。其学科意义是编制一整套不同比例尺土地类型图,反映了不同利用目的和不同的精度要求。中国倡导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首推林超和赵松乔。1975~1980年,赵 松乔等在黑龙江省大面积编制1∶50000万、1∶500000万、1∶1000000万比例尺土地类型图,林超等1980年发表“北京山区土地类型研究初步总结”,亦进行了3级分类和2级系列制图,刘胤汉1983年在黄土高原编制1∶10000万、1∶50000万、1∶100000万、1∶200000万、1∶500000万、1∶1000000万比例尺典型区域土地类型图。至1988年,中国大部分区域拥有各种比例尺土地类型图件。根据土地类型制图与土地分级的实践总结,中国土地类型学家已初步统一了认识,即制图单元小于1∶1000000万比例尺的制图对象是第1级(土地类),1∶200000万至1∶1000000万比例尺适用于第2级(土地型),1∶50000万至1∶100000万比例尺适用于第3级(土地相)。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地类型应用于生产实际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逐渐成为该学科研究的热点。陈传康1979年发表“区域农业与农业经济”一文,阐明土地结构分析的应用功能。申元村、李昌文1983年发表“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一文,以北京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结构转变成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蔡运龙的《贵州省地域与资源开发》(1990),傅伯杰的《土地结构与演替》(1985),都是以土地类型结构为理论去开拓应用研究的尝试。90年代初期,土地类型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初步涉及到土地类型结构的定义,指各级各类土地在要素、空间、时间、数量上的组合建造关系和组合形式。组合建造形式(结构类型)的不同,则功能亦不同。目前进行的土地类型结构研究主要在下列几下方面:(1)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是从地表空间上研究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类型的组合形式,是进行自下而上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依据;(2)区域组合结构,以区域为单位去研究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及其面积数量构成,这是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林牧业合理用地构成的主要依据;(3)动态演替结构,内容是从时间尺度上研究土地类型的时段变化。从地质时段研究,可回答地质环境变化;从历史时段研究,可回答现代时期以来的环境变迁;从季相时段研究,可鉴别土地生产潜力的波动。时间演替结构研究,是进行土地动态监测和定向改造土地的基础。以土地结构理论去开发土地的应用研究,无论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均还在深入和完善之中。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结构调整规划——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土地系统研究,是正在兴起的另一个热点,正在探索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 赵松乔,等.地理学报,1979,(34)(3)∶187~199

2 陈传康.自然资源,1979,2∶9~16

3 林超,等.地理学报,1980,(35)(3)∶187~199

4 申元村,等.地理研究,1983,2(4)

5 林超.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9~42

6 刘胤汉.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 中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中国1∶10000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8 赵松乔,等.地理学研究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0~44

9 申元村.“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9~128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申元村研究员撰;陈传康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17: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