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词 | 化学海洋学的新领域 |
| 释义 | 【化学海洋学的新领域】 拼译:new aareas of chemical oceanography 全球变化的研究促进了化学海洋学的发展,使化学海洋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由此产生了化学海洋学一系列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领域。 初级生产力与新生产 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内浮游生物生产的有机碳的量,其大小决定海洋生物贮量、分布。初级生产力原是化学海洋学一普通概念,IGBP把其列为最重要的化学海洋学参数之一加以研究,其测定采用14C法。中国用14C测得的初级生产力的资料还很少,在大型的海洋普查中均未列入,仅有个别海区的零散资料。NP是与初级生产力相关联的一化学海洋学新概念,它是由Dugdale和Goering(1967)首次提出用于定量表达初级生产力与有机物沉降的关系,最初NP被表达为自养生产来自于外源 转化的部分,后来研究包括各种形式的氮。在长期连续的稳态条件下,NP就成为初级生产力的有效输出量(以C或N表示),即等于真光层中有机碳向深水海底输出的那部分,其输出量被外源的氮所平衡,NP正比于自养碳的生产。定义f=NP/总初级生产(f为百分数),NP和f比值是研究海洋碳循环尤其是研究海洋-大气界面CO2的净通量非常重要的工具,可提供重要信息。NP通常用15N标记质谱法测定。80年代沉积物捕捉器的发展,直接测得C,N通量,继而可直接计算出NP,所以沉积物捕捉器成为测定NP更为时新的工具,可以长时间、大范围取得系列资料,这就能与卫星资料相对比,从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了解NP与总初级生产的关系。溶解有机碳(DOC) 溶解有机碳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真光层内无机碳向生物有机碳的转移过程,首先是浮游植物利用海水中无机碳和生源要素.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破碎的浮游植物一些细胞,加上浮游动物的排泄,又将碳释放到水中。如磷虾在摄食中将16%~21%的DOC排放到水中,浮游植物在2h内可立即利用水中DOC的10%~30%,死的生物颗粒在上层水中释放出的DOC占总DOC的40%~60%。当然DOC的释放还取决于生产者即生物种群的生长情况,涉及初级生产中的再生产和新生产。在真光层内,光合作用产生的DOC和一小部分其他来源的DOC又可被水中自由生活的异养微生物利用转化为DOC(微生物细胞),构成二次生产者。由此可见,DOC的动力学在上层水(真光层)中食物链及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水中溶解有机碳组成十分复杂,包括溶解的糖类(200~600μg/L),含氮的有机物(50~420μg/L),类脂化合物(5μg/L左右),维生素类及海水中腐植质。DOC的测定方法各异,有干法氧化和湿法氧化;检测有电导、库仑、火焰离子化、光度法多种。在海水中DOC浓度一般为0.5~2.5mg/L,大多数为1mg/L左右。在JGOFS计划中,DOC是一关键参数,其测定准确度要求1~2μg/L,所以建立标准的、不同实验室可互校的海水DOC分析方法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对DOC的研究重点是建立DOC取样与分析测定方法,以达到不同实验室同程序互校;研究DOC不同粒度化学同位素组成、生物活性和各粒度的年代;在河-海、气-海、海水-海底、海水-生物体界面各种生态环境中测定溶解、胶体DOC的分子量等。海水中溶解有机碳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息息相关,对研究初级生产和新生产有重要作用。中国海水中DOC的资料还很少,仅在某个别海区和长江口、大亚湾等进行过调查,应全面开展中国海溶解有机碳的研究。化学示踪物质(CT) 化学示踪技术尤其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化学、生物、地质科学上早有应用,应用于研究物理海洋大洋环流、水团运动是从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海洋环流结构的化学示踪剂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界不存在,只是人为合成才进入全球循环的,其典型代表是氟利昂,如F-ll(CCl3F),F-12(CCl2F2),这一类物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推动剂使用进入全球循环,一直到70年代中期氟利昂呈指数形式增加,70年代中期后海水中浓度呈直线增加,为0~10pmol/L。另一类示踪物质则是某些核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较多的有H,He,另外还有14C,85Kr,18O,39Ar,228Ra等。一般3H浓度以TR形式报告,TR=[3H]/[H],1TR=10-18其测定准确度为2.5%或0.05TR。3He是3H的衰变产物,以3He/4He形式检测(R),在测定中有一大气标准,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副研究员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