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副结核病
释义

【副结核病】
 

拼译:johne’s disease
 

此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P)引起的慢性传染性肠炎。1895年,Johne等首先发现本病。1906年,Bang用病牛肠饲喂犊牛感染成功,确立它是一种独立疾病,并命名为Johnes病。1910年,Twort首次分离病原体成功,后命名为MP。1913年,Twort等首次制备副结核菌素成功。1942年,Johnson等首创皮内副结核菌素诊断法。1926年,Vallee等首先将MP皮下注射而不引起发病,从而导致人工免疫的开端。

病原体:MP为抗酸染色阳性、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小杆菌(0.5×1.5μm)。细菌成团、成丛存在。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对分枝杆菌素具有领事性,多为白色、坚硬、粗糙小菌落,偶尔可见到产生黄色素的菌株。在20~44℃均能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38~40℃。对热敏感,在63℃经30min、70℃20min、80℃5min即可被杀死。抗强酸强碱,在5%草酸、5%硫酸、15%安替福民、4%苛性钠深液中经30min仍保持活力。而5%来苏儿、5%福尔马林、甲酚(1∶32)、石碳酸(1∶40)、二氯化汞(1∶10000)、次氯酸钙(1∶50)在10min内可将其杀死。对氯化新四氮唑(1∶40000)、链霉素(2μg/ml)、利福平(0.25μg/ml)敏感;对10μg/m1的异烟肼和噻吩2-2羧酸酰肼有耐药性。也有少数菌株对异烟肼敏感。MP在河水中可存活163d,在池塘水中活270d,在牛粪和土壤中活11个月,在尿中活7d,在-14℃条件上至少活一年。

通常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包括野生品种)对MP易感。在特定情况下单胃动物也可感染,但仅带菌而不发病。1985年,McClure等发现美国佐治亚州灵长研究所13只短尾猴出现典型副结核症状,并从患畜体内分离出与MP特性一致的菌体;之后他又从患节段性回肠炎病人体内分离到依赖分支杆菌素、粗糙型抗酸菌(Linda株)。后Yoshimura从遗传学角度证明Linda株与MP的相似值为89%。对许多小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猪、兔、鸡、仓鼠、豚鼠、鸽子、田鼠等作为实验模型进行了研究,其中仓鼠适于增繁MP。

最近,Chiadini提出按遗传学分类应将MP归入禽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中。HuHey等用遗传学方法证明MP标准菌株ATcc19698染色体DNA与牛源的及鸟源的禽分枝杆菌Ⅱ型、猪源胞内菌6型、斑鸠抗酸菌相似值分别为96%~105%、110%、101%。Bremza等分析分枝杆菌细胞壁脂质成分结构,也证明了从光滑菌落MP中提取的糖肽脂质(GPC)结构与禽分枝杆菌、胞内菌8型的GPL相一致。Camphausen用同样方法证明了MPP18株与禽分枝杆菌Ⅱ型有完全相同的GPL特异性糖链。但多数MP分离株无特异表面GPL,显然MP并非同质单位,因此有人认为由感染反刍动物获得的多数分离株可能是在抗原上有缺陷的禽分枝杆菌的变种。

MP主要经口由消化道感染和通过血流引起胎盘感染。付殿国等从18头病牛的10头胎儿中分离到MP,占55.8%。

过去一直采用对分枝杆菌素的依赖性来鉴别副结核菌株。后来发现一些依赖分枝杆菌素的其他分枝菌,如班尾林鸽菌;又发现某些副结核菌株这种依赖性很弱,所以给菌株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因探针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英国Mcfadden等制作了MP DNA库,从中筛选出不与禽分枝菌二型及牛、鹿、山羊、斑鸠源禽分枝杆菌的任何株起反应,只强烈地与多种MP菌株DNA相结合的PmB22/912亚克隆株起反应。南非Ambrosio等也采用λgtll表达载体构建了MP的DNA文库。用MP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噬班杂交法对文库进行筛选,获得一个重组子PYH279作探针使用,与其它分枝杆菌不发生任何交叉反应,只对MP具有特异性,能检出7ngMP的DNA。

诊断:对副结核病的诊断通常采用临床、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免疫学、基因探针及聚合酶链反应等。

副结核病在临床上呈慢性经过,潜伏期通常3~5a,有的长达15a,往往因分娩、高产奶牛氮平衡失调、寄生虫感染、矿物质及维生素缺乏等引起发病。主要症状为周期性顽固腹泻,严重时呈喷射状,进行性消瘦,泌乳量减少,久治不愈最后全身衰竭而死亡。死后剖检小肠肥厚呈脑回状皱褶。病理组织学检查肠粘膜及肠系膜淋巴结呈慢性增生性炎症,表现有大量淋巴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郎罕氏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白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常吞噬大量菌体。病羊肠系膜淋巴结呈干酪样坏死。

病原分离与检查是诊断副结核病的一种可靠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免疫学和基因探针断都以此来比较其符合率,确定其应用价值。初代培养常采用Herrold卵黄、Dubos、土豆汤等培养基,培养基中至少加入2.0μg/ml的分枝杆菌素J,4~6周可长出针尖大小的白色菌落。驯化传代培养以采用Reid土豆培养基、大量生产培养采用Reid液体培养基为宜。在培养中病料去污处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外通常采用0.75%氯化烷基吡啶,认为它不仅可杀死杂菌,还能促进MP的复苏。国内则常用5%草酸、0.02%孔雀绿水溶液,此法用于培养组织病料效果好,用于粪便培养常因污染而失败。用此培养方法取得结果慢(阴性结果至少需观察3个月),而且粪例培养检出率低。最近Damato等采用在含有放射性炭的培养基中再中入分枝杆菌素,随着MP的增殖放射CO2产量增加。3652个菌/ml可产生阳性放射测定生长指数读数,用Bactec放射测定7H12肉汤最早9d可鉴定出MP。

免疫学诊断是用于畜群检疫的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C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变态反应主要用于诊断早期病畜,是检测细胞免疫反应的手段。用副结核菌素PPD、禽结核菌素PPD颈部皮内注射,72h判定结果,皮差4mm以上者判为阳性(各国标准从2~5mm不等)。变态反应阳性检出率为54%~99%,各国报导不一;假阳性一般在20%左右。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测定细胞免疫的另一种方法,有人提出刺激指数≥2时,判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1%,假阳性为10%,至今未用于生产。

CF和ELISA是测定体液免疫反应的手段。CF在各国都采用。Hole等认为CF对发病牛检出率为90%以上。李明权等对1226头牛检疫,证明CF与检菌及变态反应符合率为96%。而Rice等对270头无症状副结核病牛做CF,其阳性率为19.3%。现在公认CF只适于检出临床期病牛。ELISA是一种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横篝佑一对176头无症状排菌牛和3800头健康牛进行ELISA和CF比较试验,结果ELISA的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99.8%,而CF分别为27.3%、97.6%;并证明ELISA比CF提前几个月检出抗体阳转。Woodruff用Dot-ELISA和ELISA测定101头感染牛,检出率分别为85%和80%,因而认为Dot-ELISA比ELISA更敏感更适用。

用基因探针检测副结核病在快速、敏感、特异方面是目前血清学方法和培养技术无法比拟的。1988年Hurley首次报导了MP基因探针,他提取MP特异的DNA片段并进行放射性标记,用于检测牛粪中互补的DNA片段,经300份样品试验,表明阳性率比粪培养高34%。Vary等应用高特异物做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检测牛粪标本,可在几小时内检出100个细菌/ml的标本,而与禽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其它分枝杆菌无交叉反应。

防治:对感染较轻的畜群通常采用检疫、淘汰病牛、消毒环境等措施;而对感染较重的畜群则采取更复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其中包括检疫、淘汰或隔离病牛、定期消毒环境、小牛出生后立刻隔离饲养(1年后方可混群)、喂巴氏消毒乳、7日龄的小牛注射副结核疫苗。目前欧洲国家大多应用弱毒疫苗。美国应用热杀死灭活疫苗,据报导免疫期为18个月,可降低发病率90%,感染动物减少50%。郑素琴等应用研制的灭活疫苗接种1062头牛,经6年观察并扑杀34头注苗牛、28牛未注苗牛、保护率为91.76%,免疫期为2~5年。但注射疫苗后局部留下经久不消的硬节并使动物长期存在变态反应和血清学反应阳性,从而干扰对畜群的结核和副结核检疫。

今后应进行的研究工作是:探索治疗副结核病的有效药物,研制保护率高又不干扰对动物检疫的疫苗,能鉴别注射疫苗牛和自然感染牛的诊断技术,能代替变态反应和血清学反应的敏感、特异、快速易行的诊断技术。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郑淑琴副研究员)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13: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