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黑卵蜂
释义

【黑卵蜂】
 

拼译:aphanomeras pusillus
 

它是膜翅目缘腹细蜂科(黑卵蜂科)昆虫。体常黑色,寄生昆虫或蜘蛛的卵,故称黑卵蜂。由于腹部两侧常具尖锐的边缘,又称缘腹细蜂。大多寄生害虫,北美洲东部70%鳞翅目森林昆虫可被黑卵蜂寄生。我国一些重要的农林害虫如粘虫、三化螟、东亚飞蝗。及马尾松毛虫等亦均有黑卵蜂寄生,且其抑制作用较强。因此,黑卵蜂在生态和经济方面意义重大,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1904年美国从澳洲引进黑卵蜂,在夏威夷害虫生物防治中获得成功。1930~1934年,美国又从马来西亚引入稻蝗黑卵蜂,压制了中华稻蝗。1955~1961年,中国试用桑蟥黑卵蜂、粘虫黑卵蜂及松毛虫黑卵蜂防治重要农林害虫,都得到肯定的结果。

黑卵蜂种类多,分布广。1976年麦森纳(L.Masner)修订了黑卵蜂科的属,共划分3个亚科、19个族、95个属,其中古北区约60属。Telenomus属全世界已知400多种,我国50余种,其中20多种是吴燕如等于1979~1980年发表的新种。

黑卵蜂寄主专一性强,许多种类只寄生一个种或限于一个属的害虫。常见黑卵蜂主要寄生鳞翅目的、半翅目的、脉翅目的;Rielia寄生螳螂;Scelio寄生直翅目害虫;Triphodytes和Limnodytes寄生水生的翅蝽科和水黾科害虫;Idrini和Baeini族寄生蜘蛛;Teleasinae亚科黑卵峰寄生步甲。

黑卵蜂喜寄生新鲜寄主卵。1983年斯特兰德(M.R.Strand)和文森(S.B.Vinson)研究夜蛾黑卵蜂和烟芽夜蛾的关系,发现它只寄生0.50~0.63mm大小的卵,且喜欢球状卵,卵的颜色无明显影响,卵的新鲜程度非常重要,产生62h以内的卵适宜寄生,63~65h的卵可寄生但不能完成发育,65h以后的卵则不能寄生。

黑卵蜂的卵呈柠檬状,带一长柄,该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消失,卵渐成圆形。幼虫2至4龄,1龄幼虫有2类,一类为囊状,无特殊器官,如野蚕黑卵蜂;另一类呈剑水蚤型,头部具骨化、长且弯曲的上颚,腹部前端有一列刚毛,如松毛虫黑卵蜂。1964年皮克福德(R.Prickford)观察到,黑卵蜂Scelio calopteni 1龄幼虫利用上述的特殊结构在寄主卵内搅动,破坏寄主组织,以利幼虫取食。该类幼虫还可利用坚硬的上颚刺伤同一寄主卵内其他个体,以免过寄生。

关于黑卵蜂的年发生世代数,已知螳螂黑卵蜂1年1代;松毛虫黑卵蜂在南京室内1年可培养12代以上,百叶箱中10代;粘虫黑卵蜂在我国北方室温下1年可培养10代以上,百叶箱内8代以上,野蚕黑卵蜂在杭州田间养虫室内一年10代。有的黑卵蜂以成虫越冬,也有的以幼虫于寄主卵内越冬。不少黑卵蜂完成一个世代需时8~15d,其中蛹期占1/2~2/3。如野蚕黑卵蜂在25℃下,世代历期平均为18.56d,其中卵期约1d,1龄幼虫2d,2龄幼虫3d,蛹期约12d。由于世代历期短,同一代寄主卵有时可遭受几代蜂的寄生。黑卵蜂成虫寿命较长,温度、湿度及成虫期营养对寿命有较大影响。

黑卵蜂一羽化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期较长。产卵量一般50~150粒,每天产卵量不超过50粒。单寄生,当寄主卵缺乏时可出现复寄生。幼虫期有一定的耐冷藏能力,如野蚕黑卵蜂的卵、幼虫和蛹在4℃下冷藏30d,生长发育繁殖不受明显影响,尤以卵期忍受能力最强。

黑卵蜂普遍存在携播情况现象,即蜂依附在寄主母体上待机寄生。1976年克劳森(C.P.Clausen)详细描述了携播情况。螳螂黑卵蜂以上颚紧紧咬住薄翅螳螂的翅基或其他部位,雌雄螳螂上均有,以雌体上居多,交配时,雄螳螂上的蜂趁机转移至雌螳螂上。蜂附着螳螂后脱去翅,螳螂产卵时,在卵块泡沫硬化之前,即钻入寄生产卵,此时无翅蜂活动更为方便。蜂寄生后重新附着螳螂,依靠螳螂体液维持生命,寿命可长达一年。携播有利于母蜂及时找到新鲜寄主卵,有利于扩散,这是对寄主专一性的一种适应。

1967年,汉密尔顿(W.D.Hamilton)提出了动物种群性比理论模型(n-1)/2n,n指自由交配条件下繁殖某一种群的雌性个数。其生物学意义是,近亲交配率高,子代雌性比增高。1982年,瓦格(J.K.Waage)选用31种黑卵蜂自然性比及其寄主卵块大小资料,并通过其中3个代表性种的田间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汉密尔顿的假设。黑卵蜂寄生于卵粒单产的棉铃虫,子代远亲交配率高,性比接近0.5;叶喙缘蝽卵块产,卵块较小,其寄生蜂Gron atriscapus单头雌蜂即可寄生整个寄主卵块,该卵块上所羽化的蜂基本上是同一母蜂所产,近亲交配率高,雌性比极高;雪毒蛾卵块较大,杨毒蛾黑卵蜂单头雌蜂不能寄生其整个卵块,同一寄主卵块中常有几头母蜂的子代,远亲交配率高,性比接近0.5。瓦格同时指出,卵块上性比分配并非随机的,而是以保证种群有足够的交配机会为原则。因此每1卵块上母蜂产下的第1头子蜂常为雄性,对于较大卵块,最后产下的子蜂也常为雄性。

黑卵蜂寄生、产卵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斯特兰德和文森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夜蛾黑卵蜂对烟芽夜蛾的寄生过程。烟芽夜蛾附腺中有某种蛋白质(热稳定,蛋白酶可分解,分子量大于330000)被蜂作为识别寄主卵的利他素。在0.50~0.63mm的玻璃球上涂上该利他素,蜂会产生识别行为并有产卵动作,而将寄主卵表面利他素洗去,蜂即不能识别。寄主卵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也影响蜂的识别能力。在蜂产卵管刚刺入寄主卵尚未产卵叶时,输卵管管壁细胞分泌某些抑制寄主胚胎发育的物质,该物质对短管赤眼蜂不起作用。寄主卵超过65小时,抑制物无效。蜂卵孵化后,1龄幼虫周围有大量畸形细胞,初期为单核,直径约5nm,逐渐增大成多核、直径27nm的巨型细胞,待1龄幼虫脱皮后,这种细胞消失,寄主组织迅速分解,体外培养也出现类似情况。据推测,巨型细胞与幼虫营养有关。黑卵蜂有明显的标记及识别寄生卵能力。当蜂产卵管从寄生卵内拔出时(其表面附有某些物质)在刚寄生的卵表面划曲线,同种其他个体不再在此卵上寄生产卵。不同种类间无相互识别寄生卵的能力。

黑卵蜂生态学研究较少。1971年拉比诺维奇(J.E.Rabinovich)等比较南美洲黑卵蜂的不同地理种群,发现其雌蜂寿命、发育历期、每日产卵数等存在明显差异,但产卵总数、内禀增长率等无明显不同。1991年,陈品南等研究了野蚕黑卵蜂实验室种群特征及其田间分布规律,发现该蜂内禀增长率高,年龄组成幼体占绝大多数,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寄生潜力大,温度对生产发育有显著影响,湿度则影响不明显,田间分布型同寄主野蚕卵一致,越冬代呈聚集分布,发生代为均匀分布。

黑卵蜂种类多,资源相当丰富,分类工作有待进一步完成,特别是我国,对许多类群尚知之甚少。在生物防治上具体应用之前,详尽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寄主问题是阻碍黑卵蜂研究、利用的关键,这方面的突破,势必会带动整个黑卵蜂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黑卵蜂同寄主间相互联系的利他素及其他理化因子研究比较活跃,这是化学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扩大黑卵蜂寄主范围、研制人工卵等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Clausen C P.Entomophogus Insects.McGaw~Hill Book,Inc.1940,pp.249~257

2 视汝佐.松毛虫卵寄生蜂的生物学考查及其利用,昆虫学报,1955,5:373~392

3 Rabinovich J E,et al.Populationdynamics of Telenomus fariai a Prasite of Chagas disease vectors Ill Preferenecs for und

4 progeny from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host egg.Ann.Ent.Soc.Am.1971,64:29~32

5 Masner,L.Revisionary notes and keys to world genera of Scelionidae.Memoirs of the Ent.Soc.Can.1976,No.97 88pp

6 吴燕如,陈泰鲁.中国黑卵蜂属Aholcus亚属记述,动物分类学报,1980,5:79~84

7 Waage J K,Sib~mating and Sex ratio Strategies in Scelionid wasp.Ecol.Ent.1982,7:103~112

8 梁细弟,胡萃.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调查,蚕业科学,1989,15:95~99

9 陈品南,胡萃,等.温湿度对野蚕里卵蜂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生态学报,1991;i1:225~231

10 陈品南,胡萃,等.野蚕黑卵蜂的功能反应和干拔反,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1,17:396~400

(浙江省林业厅梁细弟工程师、浙江农业大学胡萃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21 6: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