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鱼类的洄游
释义

【鱼类的洄游】
 

鱼类洄游的距离长的可达几千公里,短的只有几公里。洄游是鱼类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其意义是在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以及能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鱼类的洄游,对于捕鱼业、渔业管理以及渔源资源的预报、繁殖保护和增殖等都有实践意义。

鱼类洄游的类型 中国古代典籍就有许多鱼类关于洄游的记载。一般按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而划分为:(1)生殖洄游(或产卵洄游);从越冬场或育肥场向产卵场迁移;(2)索饵洄游(或育肥洄游);从产卵场或越冬场向索饵场(或育肥场)迁移;(3)越冬洄游(或适温洄游):从育肥场向越冬场迁移。

洄游性鱼类一般由这3种洄游相继进行而完成一个洄游周期;仅少数种类因产卵后全部死亡而无越冬洄游,如远东大麻哈鱼、鳗鲡;另一些种类由于它们的产卵场与育肥场在一起而没有索饵洄游。

1.生殖洄游:从越冬场或索饵场成群结队地向产卵场迁移。洄游性鱼类的性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内在的性刺激和外界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便开始生殖洄游。

中国近海大部分鱼类的生殖洄游,主要在春夏季进行。例如黄海的带鱼,4月上旬离开济州岛附近的越冬场,开始向北作生殖洄游,5、6月分别抵达海州湾、浮山外海、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等海域产卵。东海中部越冬的带鱼,也是4月向西部沿岸洄游,6月到达浙江中部近岸产卵。东海南部的带鱼于早春往北洄游。随着性腺发育成熟,亲鱼沿途进行排卵放精活动。

中国大黄鱼,春秋雨季有生殖现象,因而除春季进行生殖洄游外,还有秋季的产卵洄游。进行秋季生殖洄游的鱼群,不是从集中的越冬场,而是从宽广的分散的索饵场向产卵场靠拢,所以洄游活动不甚显著。

溯河性生殖洄游是鲟科的、鲑科的和一些鲱科的鱼类特有习性。例如,中国产鲥鱼平时生活于海中,但到4~6月它的生殖季节时,便由海溯河作生殖洄游。东海的鲥鱼在生殖期分别上溯长江和钱塘江。游进长江的鲥鱼,4月下旬可到达南通、江阴一带,此后继续沿江而上进入鄱阳湖。部分鲥鱼则直入赣江,它们到达湖水适宜的地方于6~7月间生殖,7月底或8月初亲鱼成群由湖入江,顺江下海。进入钱塘江作产卵洄游的鲥鱼,可溯入富春江产卵;进入珠江进行生殖洄游的鲥鱼则可上溯入黔江。

中国产鳗鲡是一种典型的降河性洄游鱼类,平时在淡水中生活成长。当生殖季节将要来临时,成鱼体内生殖腺已接近成熟,便顺江河而下,到琉球岛附近水深超过200m的海洋里产卵,它们的降河性产卵洄游的里程长达数千公里。鳗鲡幼鱼经过变态在海中发育生长到一定大小,再从江河口溯流而上,进入适宜的淡水水域成长。

2.索饵洄游:索饵洄游是生殖之后或越冬以后的成鱼,和具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幼鱼,因觅食而向育肥场进行的迁移。此时,决定性的因素是营养条件,饵料生物群的变化和移动支配着索饵鱼群的行动。我国海洋鱼类索饵洄游的时间以夏秋两季为主。育肥场通常很宽广,鱼群可以从饵料丰富的一个海区摄食后转移到另一个海区继续索饵。幼鱼喜欢游往河口的浅水区育肥。

3.越冬洄游;成鱼和幼鱼从育肥场向越冬场迁移,通常向水温逐步上升的方向前进,从冬季来临前开始到游达越冬场时结束。我国海洋鱼类的越冬洄游的方向多数是自北向南,这正和由南往北的产卵洄游相反,少数是自西向东。

除上述洄游外,还有把鱼卵、仔鱼随海流的远漂,称为被动性洄游;把鱼类昼夜在上下水层间的移动,称为垂直洄游。

由于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已取得很大进展。洄游是鱼类的种或种群的特征之一。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内在的与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是历史上的鱼类与过去环境条件互相适应的结果与反映。

1.历史原因:研究鱼类洄游时,必须掌握各种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影响洄游的历史环境因素,这样才有可能理解洄游的原因和探讨洄游变动的基本规律。例如在地质年代的冰川期曾对鱼类的洄游发生过重大影响,溯河性鱼类洄游的形式与冰川期以后的环境有关。当融化的冰川形成的强大水流倾泄入海时,使得河口海区的海水被冲淡,因而,造成鱼类游入河川的有利的过渡水域。现代大西洋鳕鱼的长距离洄游进行是其短距离洄游的延伸,其洄游路线也是在冰川期之后形成的,在冰川盛期鳕鱼被大量的冰块挤向南方,以后虽然冰川逐渐消失,大西洋暖流向北移动,鳕鱼就向北洄游进行索饵,而其产卵场却仍然在南方。又如欧洲鳗鲡所以洄游到遥远的西大西洋百慕大藻海中去产卵,也只有用历史因素才能解释。因为自鳗鲡出现时的中新世至今,地球上的海陆已产生了很大的变迁,当时欧洲鳗鲡离出生地较近,而后随西欧大陆的东移,欧洲鳗鲡的洄游路程也就愈益延长了。

2.鱼体内在因素:鱼类的自身因素对于洄游的影响也十分复杂,但最明显的是性激素对于产卵洄游的巨大影响。当生殖腺成熟时,内分泌激素促使鱼体代谢作用发生变化,并引起鱼类的洄游。例如大麻哈鱼,就是由于性激素的作用,改变了体形和体色并迫不及待地由海中进入江河。在洄游中,鱼体的血液、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改变也都与洄游有关。最近通过对鱼类洄游生理学的研究,已发现鱼类在溯河或降河后,还发生其它一系列内分泌腺所引起的变化。因此,利用这些规律,即可对某些鱼类进行人工催产和繁殖。

3.环境因素:(1)温度。温度对于鱼类的洄游影响很大。产卵洄游的开始是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是成熟鱼类要求适宜温度,另一方面温度也是鱼类产卵的必备条件。至于越冬洄游,温度更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温下降得早和晚将直接影响越冬洄游的时间和速度。中国很多鱼类从秋季开始的越冬洄游是从北向南移动,当寒流提前到来时,鱼类也会自动提早向南移的时间,并且游速加快,表现为鱼类追随一定温度而进行的洄游。(2)水流。水流对在江河中溯河产卵的鱼类及鱼卵、仔鱼的被动洄游影响很大。例如大麻哈鱼在产卵洄游中,水流对它们具有“引导”作用。最近,研究结果表明,鱼类具有感受水流的能力,通过水流对鱼体感受器官的刺激,鱼类能辨别水流的速度及方向,由这种感受为“引导”,鱼类才表现出正的趋流性(逆流运动)或负的趋流性(顺流运动)。(3)水化学因素。水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度是影响鱼类洄游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淡水盐度不同,渗透压有差异,而一般鱼类体液的渗透压介于咸淡水之间,故经常处于失水状态的海鱼需要多饮水而少排尿,并于鳃部生有排盐细胞。反之,淡水鱼则少喝水而多排尿,鳃部无排盐细胞。鉴于这一原因,那些作溯河或降河洄游的鱼类,过河口时往往需要在咸淡水区停留一段时间,用来完成这种生理机能的转变。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麻哈鱼就是利用身体的感觉器官,通过水流和水质的变化,准确地找到它们的出生支流的。

总结产生鱼类洄游的原因,是由于历史原因促成、鱼类本身的生理要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其中生理要求包括对食物、适宜产卵地或越冬场所的寻求。环境因素则通过水流,底形、温度、盐度、水质、光线等来影响鱼类的洄游。人们对于鱼类的洄游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最近在大型鱼类身上安装小型超声波发射器,然后利用接收器可对鱼类的洄游路线进行连续追踪;另外还有天然标志法、血清检验法、渔获统计法、水声学法等也在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定能进一步探清鱼类洄游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松原喜代松.鱼类の形态と检索,Ⅰ-Ⅲ卷.石崎书店刊,1955

2 Ⅱ.K.特烈契雅科夫著。“鱼与圆口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尼科里斯基.分门鱼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4 成庆泰.中国海洋四大渔业、学艺.1959.2

5 中国经济动物志海产鱼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6 Traite’de Zoologie,Tome,X111:La Migvation des poison,1986

7 成庆泰、郑葆珉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研究所成庆泰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6 1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