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免疫胶体金探针技术
释义

【免疫胶体金探针技术】
 

拼译:the technology of colloidal gold probes
 

金氯酸分子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聚合形成金颗粒,由于颗粒间相互排斥的静电作用和布朗运动,使整个系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溶胶状态下,即胶体金。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且其表面能结合生物大分子[如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植物血凝素、刀豆球蛋白A等],所以将其包被上生物大分子后成为一种特异的在光镜和电镜下易辨认的标记物,在医学及生物学领域可广泛用于有关抗原物质的分布、定位和发生的研究。

1962年,Feldherr和马歇尔(Marshall)第1次介绍了胶体金可作为一种在电子显微镜下示踪的标志。1971福克(Faulk)和泰勒(Taylor)第1次将胶体金颗粒作为一种特异的标记物用于电镜研究,他们把胶体金与兔抗沙门氏菌血清结合后,与细菌一起孵育,在电镜下见到标记于沙门氏菌表面的胶体金颗粒,一般认为这是最早使用的免疫胶体金探针技术。1974年,罗马诺(Romano)等将胶体金标记在第2抗体(马抗人IgG)上,实现了间接免疫胶体金染色。1975年,霍瑞斯伯格(Horisberger)等制备了胶体金-植物血凝素复合物,应用于扫描电镜研究,同时也用于透射电镜和冰冻蚀刻电镜的研究。1977年,霍瑞斯伯格(Horisberger)等建立了制备稳定的免疫球蛋白-金探针的基本方法,他们将抗体用0.05MNaCl透析,用0.2MK2CO3调至H+浓度10-7(即免疫球蛋白的等电点),胶体金(5nm)的H+浓度10-7mol/L,同时用PEG作为稳定剂,在此基础上制备出的探针可在5℃下保存1年以上,并在使用中获得满意结果。同年,罗马诺(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A蛋白成功。1978年,Geoghegan等首次报道胶体作为标记物应用于光学显微镜,B细胞在用抗表面免疫球蛋白和金标记二抗染色后,在明视野下易观察到阳性记物。

免疫胶体金探针的主要流程就是先利用还原反应制备出胶体金颗粒,然后将其吸附到特异体羊抗免抗体或A蛋白等生物大分子上,再利用A蛋白与IgG的Fc端结合或抗原抗体反应,使金颗粒连接到抗原上,以达到抗原定性、定位和诊断鉴定的目的。

进入80年代以后,该项技术不断发展,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1980年,罗斯(Roth)等利用胶体金-SPA-异硫氢酸荧光素系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内激素的定位状况,结果表明与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和SPA-胶体金免疫电镜结果基本一致。1981年,Danscher创立了金颗粒银显影方法,即免疫金银染色法,这项新技术迅速地被应用于研究中,而且大大提高了检测抗原的灵敏度。同年,Geuze等证实SPA-金技术可用于冰冻超薄切片。1982年,罗斯(Roth)用SPA-金探针对多抗原的多重的和双重的标记定位进行研究。当首先使用较小的金颗粒时,两种不同大小的金探针之间不发生明显的干扰。由于建立了精确判定SPA-金颗粒大小的技术,因而产生均一的小颗粒探针(4和8nm)能更好地进行双重SPA-金标记,得到最高的标记密度(标记密度有时由于金颗粒直径的增大而骤然减小)。同年,Giunchedi等首次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植物病毒的研究,他们应用金标记免抗外源凝集素抗体,发现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外源凝集素分布在病毒粒体表面而不只是两端。1984年,林(Lin)等用切片免疫金银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BSMV侵染的植物中存在病毒粒体,同时在电镜下观察到BSMV位于或靠近系统侵染的小麦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和芽尖。同年,还是林(Lin)用金标记的IgG探针在10min内可从植物叶片浸出液中检出病毒,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1985年,斯洛特(Slot)和Geuze改进了制备胶体金的单宁酸还原法,通过改变1%单宁酸的用量得到从的胶体金颗粒17nm递减至3.5nm,使胶体金的制备变得更加简单、方便。1988年,希姆勒(Himmler)等将金标记的抗鼠抗体IgG+IgM用于李痘病毒(PPV)单克隆抗体(McAB)的早期筛选。对融合10d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电镜观察,发现3组不同的McAB杂交瘤细胞系在PPV粒体表面的结合位置不同,一组在病毒粒体的某几个位置发现结合有金颗粒,另一组在整个粒体表面均结合有金颗粒,再一组则发现金颗粒散在背景上而未发现PPV粒体结合,从而确定了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位点。在国内,相宁等、周国义等用此项技术检测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等均获得较好结果。1991年,林和陈用该项技术研究了竹花叶病毒(BoMV)对竹子的侵染过程,较清楚地揭示出BoMV和受该病毒侵染组织中特有的电子密集结晶体(Electro-dense crystalline bodies)的关系。同年,加勒特(Gareet)等用疫金标记技术观察了马铃薯卷叶病毒在其主要蚜虫介体——Myzus persicae身体中的位置。

免疫胶体金探针技术已引起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并且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该技术克服了免疫酶标记法的反应产物弥散、超微定位欠精确的缺点,使解决一些很精细的定位问题成为可能。可望用金标记去研究和定位在受侵染植物中存在的对烟草花叶病毒的运输辅肋作用的30k蛋白等,胶体金作为光镜标记物是较新的、也是非常有用的技术,并且已研制出极灵敏的免疫金银染色技术,这方面的应用会有广阔前景。另外,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免疫金银染色将会给抗原蛋白的检测提供一个非常快速、简便和灵敏的检测手段,但目前先要克服非特特异显色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保乐.胶体金探针及免疫金、免疫金银染色方法讲义,1986

2 陈德蕙.胶体金探针的制备及应用~~免疫金染色和免疫金银染色技术,1988

3 相宁,张成良.免疫胶体金探针技术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世界农业,1991,9∶33~34

4 Annick Garret,Camille Kerlan and Daniel Thomas. Visualization of luteovirus in the vector aphid"s body by two gold iimmunolabe - Hing techniques: a comparatives study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1991,35(1) :93~-107

5 Na -Sheng Lin and Chin-Chieh Chen Associaion of bamboo mosaic virus (BoMV) and BoMV - specific electron - dense crystalline bodies with chloroplasts phytopathology, 1991,12:1551 - 1555

6 夏诗茂,凌静萍,洪涛.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相宁助理研究员、张成良副研究员撰;张作芳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