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
释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
 

痔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据国内1977年调查统计,患有各类肛肠疾病者占59.1%,其中痔占87.25%。痔非大病,治法却复杂繁多,但至今尚未有一种完美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方法各有利弊,各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目前,治痔大致有内治、外治、手术等几类方法。

内治法 主要按中医风热燥湿四气和虚实辨证而治。元代《丹溪心法》云:“痔疮当以凉血为主”。又曰:“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盖因“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明代《医学入门》云:“大要以槐花、槐角、生地凉血,芎归桃仁和血生血,枳壳行气宽肠,芩连山枝清热,黄柏、防己、泽泻行湿,麻仁、大黄润燥,莉芥、秦艽疏风。风邪陷下久者,防风、升麻提之,气弱者人参、黄芪补之。气不顺,木香、槟榔和之”。1990年,刘光基将古今治法归纳为消、托、补3大法则,在此基础上衍变为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攻下、养阴润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扶正补虚、温阳固涩10种治法。

外治法 有薰法、洗法、坐药、插药、枯痔等。

1.薰法:有烟薰、气薰两种。宋代《三因方》:“薰法,猬皮方三指大坏,熏黄卷大研,熟艾鸡子大,右为末,用瓶器,以灰实一半,为烧熏法,安长桶内,坐其上熏之,烟从口出为佳”,此为烟薰。元代《外科精义》:“薰痔散,威灵仙二两,右用水一斗半,煎至七八沸,去火,就盆上坐,令气熏之”。是为气熏。

2.洗法,《三因方》用:“海桐皮、蛇床子各一两,香南藤、葱白各二两,右用水一斗,入药五两,煎减半,去滓,候温,着手轻轻洗,以绢拭干”。明代《外科正宗》有“洗痔枳壳汤,治痔疮肿痛,肛门下坠,毋论新久,洗之肿自消。枳壳二两,癞虾蟆炸(荔枝炸)二两,河水三瓢,用上二味,煎数滚,先熏后洗,良久汤留。再热熏之”。又“洗痔肿痛方,鱼腥炸、苦栋根、朴硝、马齿苋、瓦楞花各一两,水十碗,煎七八碗,先熏后洗,诸痔肿痛可消”。现今各家洗方颇多。1990年,刘光基将古今熏洗法归纳为四大法则:(1)疏通腠理,解毒消肿;(2)消毒杀菌,清洁伤口;(3)活血通络,行气止痛;(4)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坐药法首见于汉代《伤寒论》蜜煎导方,这一古老剂型至今仍广泛应用。据刘光基氏收集国内外各种痔疮栓剂(塞药)达47种之多,大致分为非麻醉药品止痛栓、收敛止血药栓及抗感染药物栓剂3类。

3.枯痔散疗法:宋代《魏氏家藏方》最早记述枯痔散(含生砒、白矾、朱砂三味)及其使用过程。1954年朱仁康、1955年李开太、1956年张树远等先后应用和报道,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所用枯痔散各家不同,1988年胡伯虎收集古今枯痔散方20余种,其中砒、矾为大多药方所必具,其次为雄黄、朱砂和轻粉。因枯痔散疗法有引起砒中毒、剧痛、继发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从而对枯痔散疗法提出改进。1956年李开太先用10%氯化钙溶液注射内痔,48h后,再涂枯痔散于注射的痔根部,经此改进,未发现砒中毒。1958年,陈济民改进枯痔散的药物组成,制成无砒枯痔散(花蕊石、明矾、胆矾、雄黄、雌黄、皮硝、鸡粪、麝香、梅片等)。经治病例,未发现疼痛、感染、中毒等不良现象。但无砒枯痔散渗透力弱,对大内痔不易达到痔中心部,干枯程度及疗效较差。

4.枯痔钉疗法:是用枯痔散制成两头尖的药条,插入内痔的一种枯痔疗法。宋代《太平圣惠方》载:“以砒霜、黄蜡、搅合拌匀,捻成条子,治疗痔”。1954年左右,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以及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改进,研制出各种无砒枯痔钉,避免砒中毒。1976年在福州市召开“全国枯痔钉疗法专题座谈会”,并制订了无砒枯痔钉的协定处方(黄柏、大黄各50g,白芨15g)称二黄枯痔钉。无砒枯痔钉所起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枯痔钉所引起的“异物刺激反应”,导致痔纤维化组织增生,收缩痔血管,使血栓形成,静脉闭塞,从而达到痔核萎缩痊愈的目的。枯痔钉又分密插,和稀插两种,密插可使枯痔坏死作用;稀插则产生痔硬化萎缩作用,医者可根据插药目的选用。

5.痔注射疗法:1869年,英国Morgan用过硫酸铁溶液和1871年美国Mitchell氏用石炭酸和橄榄油(1∶2)制剂注射治疗痔核以来,现已成为治痔的一种正规疗法。我国学者在中医枯痔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注射疗法。注射疗法所用的注射液对痔所起的治疗作用不同,可大致归纳为3类:(1)枯痔注射疗法。系用各种枯痔液(油)注射于内痔,使痔组织坏死(枯痔),然后坏死组织脱落,创面修复而愈。1955年,李开太等在改进枯痔疗法的基础上,用中药硇砂(药用氯化氨)150g,石灰(精制氢氧化钙)100g,制成“新六号枯痔注射液”,注射内痔,取得与枯痔散或枯痔钉疗法的同样效果。1956~1977年,中国许多学者和单位相继发表各自的用于枯痔疗法的复方明矾注射液(油)治疗内痔的经验。据1986年贺执茂调查湖南省使用注射疗法的情况,治疗病人5000余例,所用枯痔坏死剂有12种之多。(2)硬化注射疗法。本法是在注射硬化剂后痔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并逐渐纤维化增生,使痔血管发生栓塞萎缩,同时,使松弛的粘膜重新固定于直肠肌壁上,从而消除痔出血和脱出的症状。所用注射剂国内外部分学者多用5%酚甘油或酚植物油(杏仁油、橄榄油、花生油等);5%奎宁-尿素溶液,5%鱼肝油酸钠,25%或50%葡萄糖液,75%~96%酒精液等也曾被应用。国内则应用以明矾为主的各种复方注射剂(明矾浓度较枯痔注射液为低)。1971年,山西伍全保研制出“母痔基底硬化注射疗法”,注射剂以明矾4g、黄连素0.05g、甘油26ml、普鲁卡因0.25g、苯甲醇2g,加蒸馏水至1000ml制成。其注射特点是通过肛缘皮肤进针,在外痔基底部皮下向内痔核基底粘膜下层刺入,直达痔上端粘膜下痔动脉区,呈扇形注射药液1~2ml,旨在阻断痔血液的动脉来源,有利于痔血管萎缩。1980年,史兆岐发表“775”(即消痔灵)注射疗法。其制剂由明矾(硫酸钾铝)4g,五倍子(鞣酸)0.15g,配低分子右旋糖酐、枸橼酸钠、甘油等组成,用专门设计的“四步注射操作法”治疗各期内痔,主要是对二三期内痔有良效。主要注射特点是在粘膜内、粘膜下痔动脉区注射,使痔本体和齿线部洞状静脉区都受到药液的浸润,较全面地阻断痔血流,达到痔硬化萎缩的效果。1986年,贺执茂调查硬化注射法治疗的13792例患者,所用各种硬化剂有13种之多。以上多种药物治痔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新的注射剂仍不断出现,目的在于探求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理想注射剂。(3)以改善局部血循环为主的注射疗法(“603”消痔注射疗法)。1980年,朱秉宜、张仁福等根据中医认为痔系“血脉不行”,治宜“通利血脉”的研究构思,利用乌梅有治便血、脱肛之功,尚有“去痹利筋脉”之作用,故取其主要成分枸橼酸5g、普鲁卡因粉10g,水加至1000ml配制成注射液,并用专门设计的“外肌注射法”和“粘膜下高低位注射法”治疗各期内痔、静脉曲张型混合痔、一二度肛裂获得成功,总有效率90%以上。经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检查证明,这种方法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抑制肠平滑肌、松弛括约肌痉挛、改善局部血循环等起作用,不同于硬化、枯痔(坏死)的注射疗法。

手术疗法 传统的痔结扎法或结扎切除法较常用。清代《医宗金鉴》:“凡遇痔疮瘿瘤,顶大带小之证,用线一根,患大者用二根,双扣系患处,两头留线,日渐紧之,其患自然紫黑,冰冷不热,轻者七日,重者十五日后,必枯落”。西汉《五十二疡方》:“牡痔,居窍旁,……絜以小绳,剖以刀”。国外常用Milligan-Morgan(1937)手术,且有很多变法。以上手术适用于单个的或有分隔的多个内痔、混合痔。环状痔仍有人主张用软木塞法手术。1977年,陆琦创制带有发光装置的痔固定器代替软木塞,在术中止血效果良好。1968~1981年,丁泽民等用中西结合的分段齿形结扎法治痔,其结扎顶端不在一个平面上,以解决环状痔术后的肛门狭窄问题。同时,他们还对痔结扎术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和肛管口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平均每切除1/12肛管皮肤,则肛管口径平均缩小0.13士0.04cm。对环状混合痔至少应分为3段,间段切除病变范围,在审慎设计下,可超过肛管全周的1/2,但不应超过3/5。在切除肛管皮肤范围相同而保留肛管皮桥数量越多,则对肛管口径影响越小。

新技术的应用 包括冷冻、激光、红外线、微波以及各种痔疮治疗机等。冷冻疗法于1969年为Fewis所首创。1976年陆琦等亦开始应用,由于设备装置及并发症等问题,未能广泛使用,但在国外仍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疗法。1986年,丁义山用冷冻技术与枯痔钉相结合的方法,创制成“冷针弹射法”,即将一种针(代枯痔钉)浸入液氮预先置冷,然后将针弹射入痔核内,造成针道冷冻坏死,其治疗范围及反应可相应得到控制,并达到痔纤维化萎缩之目的。激光治疗痔疮主要有3种方式,高功率的CO2激光器或Nd-YAG激光器可切割痔疮代替手术刀;较低功率的激光辐射痔组织后,使之产生蛋白凝固变性,约1周后坏死组织脱落,创面修复;或使痔组织产生纤维化萎缩而愈。另有低功率的He-Ne激光器,利用其热效应和对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生物效应,改善局部血循环,达到消炎止痛、活血消肿的治疗效果;故多用于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急性期)、术后肛缘水肿等。痔疮治疗机,种类颇多,用途各异,可根据治疗目的加以选择。近有一种UltsoidTM痔疮治疗机(美国制造,同类产品国内现已有厂家生产)备受青睐,并于1989年9月在杭州召开UltsoidTM痔疮治疗机推广应用交流会。该机是通过一定微弱电流(最大12~16mA)作用于内痔粘膜组织,使细胞电解、组织变性、轻度坏死,致粘膜下血管栓塞,最后痔萎缩纤维化修复而愈。

由于痔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因而对肛门的直肠的病理生理方面研究尚较局限,故以上诸多治痔方法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痔组织形体的摧毁,而合理有效的病因学方面的防治方法尚需进一步探求。1985年,刘爱华关于痔的病因提出“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说”;1990年,丁义山提出“痔静脉泵功能下降”理论,对探求治疗痔的新方法或许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荣.肛门直肠结肠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姚德荣,摘.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1,(1)∶252

3 史兆岐,等.中国大肠肛门疡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

4 胡伯虎.实用痔瘘学.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

5 刘爱华.江苏省中医学会肛肠学术交流会资料,1988

6 李雨农.中华肛肠病学.重庆:重庆科技出版社,1990

7 刘克基.肛肠病药物疗法荟萃.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

8 丁义山.中国肛肠疡杂志,1990,10(3)∶3

9 张仁福.江苏中医,1991,12(6)∶32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张仁福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16: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