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词 |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与休克 |
| 释义 | 【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与休克】 健康人从幼到老的一生中,生化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是很小的,仅在发生病变时才出现明显的改变,通常在发生疾病可以用经典的方法鉴别之前,存在着一个孕育阶段,亦即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疾病的历程始于孤立的症状与体征,随后在某些器官或特定的解剖部位出现一群症状与体征,此时仍不能按经典命名法给其以命名,最后则进入特定的疾病状态。血液粘滞诸因素的升高,则是很早出现的先兆,它的出现足以使医生采取进一步的诊断及/或预防的措施。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流动与变形的科学。专门涉及血液与血管的流变学分支则称为血液流变学。它又分为分子血液流变学和临床血液流变学。前者研究血液或血管中分子结构、胶体结构或细胞结构与变形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涉及患者与疾病的流变学问题。从整体水平或细胞水平来看,休克基本上是一种流变学变化现象。因感染、创伤或出血导致的红细胞聚集、淤血、血小板聚集、酸中毒、缺氧等,均能通过控制流变学诸因素而得到成功的治疗。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休克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有关血液流变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片流或层流:实际液体能相对压缩并有内摩擦力,故实际液体是有粘性的。当液体在管内平行流动时,液流可以分为许多层,称为片流或层流,而紧靠管壁一层液体分子与管壁分子之间有吸着力,故流速为零,液层与液层之间产生一种相对运动,即流速小的一层给流速大的一层以阻力,流速大的一层给流速小的一层的以拉力,结果使各层流速不一致,其剖面呈抛物线。在流速快慢不同的两液层的接触面上出现的力叫内摩擦力。液体只有在克服了内摩擦力后才能流动,克服内摩擦的力称为切变应力。液体在这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形变叫切变。液体形变的速度称切变率,即指两液层间流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又称速度梯度,单位为cm/s.om。切变应力的大小取决于两液层接触面积的大小和液层间流速度变化的快慢。牛顿粘度定律为:
V为流量;dV/dt为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体积;ΔP为血管内压力差;n为血液的粘度;L为血管的长度。(6)红细胞与血浆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血液粘度除与构成血液的各成分的粘度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HCT正常时,红细胞与血浆蛋白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如HCT超过90%,则红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一般认为血液呈非牛顿液与缗线形成有关,而缗线形成又与纤维蛋白原有关。除纤维蛋白原外,形成缗线状物的主要条件有三:①红细胞的变形性;②红细胞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③促进红细胞聚合因素的存在。红细胞聚集及缗线状物形成,是休克重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严重影响微循环灌注,可见于各种类型的休克。红细胞聚集首先发生在血流最慢、血压最低的器官如肝、肾、肺等。尸检死于严重烧伤或创伤患者时,发现其早期即可出现肝肾坏死。休克时血液浓缩、HCT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均可促使红细胞聚集及缗线状物形成。血液流变学在休克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不仅与灌流量急剧减少有关,且与血液流变学有关。微循环紊乱的特征是毛细血管血流减缓、血管壁发生改变以及流经毛细血管液体交换的升高或降低。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自由脂肪酸增多,后者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从而血液粘度增加。(2)血管内皮细胞从基底膜上剥落并且肿胀,由于内皮上出现较大的间隙,低分子血浆蛋白透过血管壁,而高分子量的粘附性大分子如血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M则留于血管腔内,使局部血粘度上升,红细胞粘附性增高,管腔内红细胞压积也升高,红细胞聚集体出现,使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变大。(3)休克时缺氧、酸中毒及ATP产生减少。缺氧是因为缓慢流动的血液-进入营养毛细血管,就向外周的实质细胞供应了氧,这些缺氧的血流经过毛细血管,只能阻碍新鲜氧合血液的及早到来。由于代谢产物乳酸又从实质细胞向缓慢灌注的毛细血管纷纷扩散而来,继而引起红细胞刚化,使血液粘度增大。同时,在较小的血管内(5~7μm以下),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出现血液粘度不是随管径变小而降低,而是升高的倒置现象。(4)血液在一定切变率范围内为非牛顿液,休克时血压低,切变率低,如果小血管血流速度降至0.1~0.2mm/s以下时(正常毛细管平均血流速度为0.3~1.0mm/s。)容易导致红细胞聚集、钱串状物形成,甚至发生红细胞不可逆的聚集和凝聚的所谓泥化。(5)有人认为,休克时外周血管血流障碍的指标最好是以TPR/ηb来表示(TPR为总外周阻力)。若TPR与ηb均高则扩管、降粘可以改善血流状况;若TPR低,而ηb高,则宜降粘以防血液淤滞;假如ηb与ηb均低,则应适当缩管以保障合适的血流。对于休克时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的根本措施是调节血流量的。而血流量的调节主要取决于推动血流的压力(和心输出量、血容量、平均动脉压成正比)血流前进的阻力(和血管阻力、血液粘度成正比)。在休克发生时,根据血液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正常容量血液稀积、去血纤蛋白原治疗,防治酸中毒等。近年来有人提出“低排高阻”型病人需提高其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常排常阻”型病人宜维持其心输出量,维持外周阻力;而“高排低阻”型病人则应维持其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并开始试用高渗性的7.5%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严重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烧伤以及顽固性休克等获得良好效果,但高渗盐液的用量需予严格控制,以血清Na+不超过165mmol/L及血渗透压不大于340mmol/L为宜。(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柏钧教授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