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品种抗性
释义

【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品种抗性】
 

拼译:pathogenical variation of r.solani and varietal resistance
 

病原菌致病力分化与品种抗性的研究是抗病育种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水稻纹枯病菌有致病力分化的现象,寻找一个似Oryza nivara抗草丛矮缩病那样理想的抗病源是不容易的。然而,若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探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病菌菌系的组成,确定鉴别菌系,测定和筛选不同质的抗源,再将各个不同质的抗源进行遗传研究,这对抗纹枯病育种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纹枯病菌在自然界一般以菌核进入休眠体。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菌丝反复多次侵染稻株叶(鞘)造成危害,继而再形成菌核,完成侵染循环。因此,进行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研究首先要广泛地收集各地稻株上的菌核。

陈和张(1963)最先研究了来自中国台湾的300个分离菌,接种于16个水稻品种,按照其致病性的程度(病叶的数目)分成6个生理小种。但感病反应和抗病反应却不能用来明确区分生理小种,因为很多分离菌具有中间反应(杜,1967)。对许多台湾省的菌株进行研究,发现气生菌丝体较少的菌株通常致病力较强。赤井、小藏和西刀(1960)等发现菌丝体生长较差的株系,致病力亦较弱。过崇俭等(1985)将中国江苏和辽宁等地收集的47个分离菌株接种于水稻品种金刚30,根据病斑扩展面积分级的发病指数分成强、中、弱3个类群。所以,选择准确的鉴别品种是研究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关键。曾令祥等(1990)报道了中国贵州鉴别品种的筛选过程,他们从1983~1985年用多菌系混合接种鉴定过的5000多个品种中选出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32个,再用103个分离菌接种比较的结果:贵州地方品种籼稻的抗性谱比粳稻广、地方粳稻品种比中矮秆改良品种广为依据,通过多次连续接种比较,最后筛选出12个作为鉴别品种。

70年代初,国际水稻研究所在收集和鉴定世界水稻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每年鉴定数千份对纹枯病的材料有抗性的材料;80年代开始,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国际水稻纹枯病圃,对同一材料。用同样方法进行多点、多年鉴定,累计鉴定了近10万份材料。结果表明:没有高抗品种或免疫品种,仅有少数表现中抗反应的品种。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连续8年鉴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未发现理想的抗源,仅有少数中抗水平的材料。印度是从60年代末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抗源筛选工作的,近10年来除了收集到一些中抗水平的抗病材料外,还陆续报道了少数表现抗病或高抗的材料。贵州(1987和1990)报道了余庆二翻早、遵义绥阳谷等13个表现中抗或抗病的地方品种及其抗谱测定结果。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有些品种在一个地区表现中抗,在其他地区则表现为中感至高感,这可能与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有关。

水稻对纹枯病的耐病特性,也有过研究。不少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些品种在相似受害情况下其产量损失程度差异很大,一些损失达12%以上,而一些仅为2%~3%,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不显著。如江苏发现汕优3号、杨稻2号等,病斑虽然扩展到倒二叶,甚至剑叶,但最后产量损失很少(张红生和朱立宏,1990),利用这些耐病品种来控制水稻纹枯病有一定实际意义。目前的抗性评价,无论是人工接种还是自然病圃诱发鉴定,都是根据侵染叶位、受害叶(鞘)面积或病斑相对高度来划分,这就很难发现一些有用的耐病资源,因此许多学者建议在今后的抗源筛选中对一些农艺性状好的中抗纹枯病的材料,需进一步测量其产量损失率,以发现和利用耐病资源。

关于寄主组织体内与抗病反应有关的生理生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淀粉、氮素化合物、酚化合物以及钙、硅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过氧化合物酶活性等方面(张红生和朱立宏,1990)。一般认为,抗病品种组织中淀粉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比较高,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变得更高。离体试验的结果显示,培养基中较高浓度的淀粉和酚类物质不仅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还减少菌核的产生量。对于钙和硅元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尚有不同看法,推测可与它们的存在形式有关。

桥冈(1951)报道,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按一个显性性状而遗传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杂交后,F2群体多数是抗病的。在某些杂交组合里,发现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比例为3:1。Hashoika曾用Davao Boenar AsseBanda和R.T.S23等10个中抗品种为抗病亲本与木下糯等感病品种进行杂交,F2世代的分离表明,有些品种的抗性可能受1~2对显性基因控制,也有连续分布的情况,很难划分抗与感(邓耀宗等,1979)。Goita(1985)以美国长粒品种为材料,分析了4个感病品种与3个抗病品种组成的12个抗X感组合的F2,F3世代苗期鉴定结果,认为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Khush(1984)的研究也显示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遗传估计值偏低。朱立宏等(1990)的研究认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部分显性,最少有效基因数为1~4个单位,广义的和狭义的遗传力较低。

抗纹枯病育种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围绕抗病育种的需要,近年来有关纹枯病致病力分化和品种抗性的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抗纹枯病品种的抗性尚未被确认,一般认为病原菌致病力存在着差异,但如何测定致病力差异的分化研究,国内外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对抗性遗传的研究也较少。因此,在许多国家抗纹枯病育种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围绕抗病育种的需要,继续挖掘抗(耐)病种质和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研究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优先考虑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过崇俭,等.中国农业科学,1985,(5):50~57

2 曾令祥,邓光辉,代继跃.贵州农业科学,1987,(2):1~5

3 曾令祥,等.贵州农业科学,1990,(4):1~5

4 王文相,等.安徽农业科学,1990,(3):250~254

5 张红生,朱立宏.水稻文摘,1990,(6):1~3

6 李华荣,等.真菌学报,1990,9(1):41~49

7 曾令祥.贵州农业科学,1990,(2):23~26

8 彭绍裘,曾昭瑞,张志光.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4~54

9 Ou S H.Rice Disease,2nd,United kingdom;CAB,1985,272~286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曾令祥助理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0: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