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的临床应用
释义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的临床应用】
 

拼译:clinica1 application of CT.
 

CT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日益广泛。它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上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对脑、肝、胰、肾、腹膜后、腹腔包块以及椎间盘突出等的诊断明显较传统X线优越。但CT的应用也有其限度,例如用在心血管病变诊断上就较少,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在国内亦还只刚刚起步。CT对各脏器肿瘤的定位诊断虽然较其他检查方法强,但定性诊断也还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CT应与其他影像学如超声、同位素、磁共振、传统X线等诊断手段互相配合应用,取长补短,对照验证,方可取得更完善更可靠的诊断意见。

头颅病变的诊断 头颅病变多用横断面扫描,有时也采用冠状位和快速扫描、薄层扫描、重叠扫描、脑池造影CT扫描等方法。在CT导向下可进行脑肿瘤等的活检和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对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等的定性诊断常须采用增强对比技术。由于颅内病变对X线吸收量各不相同,可出现与脑质密度相比呈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和混杂密度的各种病灶。由于病变本身显影,所以定位并不困难;更因脑室与脑池显影,所以对引起脑室与脑池变化的疾病,如脑积水、脑萎缩、穿通畸形、囊肿和等密度的占位病变也可作出诊断。

1.脑瘤:CT对于脑瘤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有无占位征象,瘤体本身的密度变化,周围水肿及增强后的表现来确定。不少肿瘤的常见好发部位,也对诊断有帮助。如脑膜瘤的密度略高于或等于邻近脑质,后多呈均匀一致性,周围有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再参照其好发部位和占位征象,诊断就比较可靠。但各种肿瘤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很复杂,彼此间也常有相似之处,所以多数学者认为CT对脑瘤的定位诊断比较准确,定性诊断还有一定的限度。

2.脑血管疾病:由于CT可以直接显示脑出血的具体形态和脑梗塞的范围,并能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故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发病24h以内的早期脑梗塞,由于闭塞血管供血区尚未出现低密度改变,诊断常常有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CT机分辨力的提高,这个问题亦正在解决中。Wall等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CT对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诊断略逊于血管造影,但随着动态扫描机的使用和脑血管CT的开展,对这类疾病的诊断价值亦将日益提高。

3.脑外伤: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外的、硬膜外的、硬膜下的血肿的形态以及脑水肿和脑挫裂伤的具体情况,为临床提供一个既方便迅速又无损伤和痛苦的检查方法。对治疗方案的确立和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其他脑疾病:颅内感染可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和肉芽肿等。脑炎在CT上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广泛的或局限的不规则形低密度区,无强化,诊断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脑膜炎早期CT表现为脑膜的线状强化,晚期则可显示脑膜炎的粘连改变梗阻性脑积水,如有脑底池钙化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所致。CT检查的目的主要为除外其他颅内病变。脑脓肿在脑炎阶段为局限性低密度灶,脓腔形成后,脓肿壁可呈均匀一致环状强化,CT可显示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和是否为多腔,显示脑水肿的范围、占位表现的程度和并发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有时也难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等鉴别,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此外,CT对脑寄生虫病、脱髓鞘疾病、脑萎缩等疾患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5.眼科、五官科疾病:在眼科,CT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眶内肿瘤的诊断有特殊价值,虽还不能区别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3层结构,但根据眼球的变化,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密度以及是否侵犯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眶壁等,使眼眶肿瘤的阳性发现率提高到87.6%左右,但对定性诊断仍还有困难。对眼型格氏病、炎性假瘤的诊断也很有帮助。此外,还可用于检查眼外伤和眶内异物。CT的应用使眼眶外伤的诊断准确率有明显提高。眼眶爆裂骨折平片诊断率很低,CT使确诊率大为提高,但必须包括冠状面扫描,仅横断面扫描仍可能漏诊。

颌骨外伤时高分辨率的CT能显示面神经管骨折、迷路骨折及听骨脱位,而平片及多轨迹体层摄影都难于显示。它还可以清楚显示中耳的及耳的微细结构,能观察到某些不能为多轨迹断层所显示的软组织结构,如鼓膜、肌腱和韧带等,有利于对耳内先天性畸形、乳突炎、胆脂瘤、中耳癌等疾病的诊断。

CT的薄层横断扫描、冠状位扫描及其增强技术,对鼻咽部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都很有帮助。它可以明确显示出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所累及的范围,对鼻咽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可提供帮助。

CT可清楚显示喉部结构,包括含气部分的喉前庭、梨状窝、喉室和咽下部及软骨部分的甲状软骨、杓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喉咽部的薄层发音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喉癌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对喉部的损伤,CT也是一种安全、迅速、可靠的检查方法,它可查出上部气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软骨骨折和移位,鉴别出血肿和水肿。此外,CT还可观察放疗后损伤,表现为软组织及软骨由于坏死和纤维化而发生萎缩和气道狭窄。

胸部病变的诊断 对胸部病变进行CT扫描时,常规也用横断层扫描,对微小病变可使用薄层扫描,对胸膜病变必要时可采用变换体位扫描,对于心血管病变则须用动态扫描或CT电影扫描。由于CT的横断面影象可避免胸壁、心脏和纵隔的互相重叠,能显示出一些常规胸片所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的所谓“隐蔽区”病变,CT值的测定又能为人体内各种组织的密度作出定量分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增强对比造影技术的应用,能使纵隔病变和纵隔内肿大淋巴结显示得得更加清晰;它还可通过图象重建和图象后处理等手段来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纵隔病变:CT检测纵隔增宽是一种既敏感又可靠的方法。发现纵隔增宽时首先应区别是病理性的,还是解剖变异名动脉可以扭曲而凸向右肺使纵隔增宽;生理性脂肪沉积使纵隔外缘呈轻微波浪状,而纵隔内为脂肪密度的低密度区,气管、食管可无移位,但血管可被牵拉伸长。

发现纵隔肿块时需先明确来源于前纵隔或中纵隔或后纵隔以帮助定性,并测定CT值来明确肿块是囊性的、实性的还是脂肪的。有时囊性块由于其囊内含蛋白质成分较多,其CT值可增高而近似实性密度。还可静脉注射造影剂来增强以明确是否为血管性的。此外,对胸椎旁肿块可判别是胸外病灶(如肋间淋巴结的肿大)还是肺内病灶。在前纵隔则需注意隐匿性胸腺瘤的存在。

2.肺内病变:对肺癌的诊断CT比常规胸片及断层要明显优越。特别是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通过图象重建和图象后处理,其直接的和间接的各种征象可以显示得更加清晰,对“隐蔽区”病变及较小肺癌(转移瘤)的显示比胸片敏感。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出肺门及纵隔内各组淋巴结的肿大情况,这对手术可行性的预测以及术后肿瘤复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的价值。

对肺结核病的诊断,CT比平片更能较准确地显示结核病灶内的密度情况,易于发现一般平片和体层不能发现的灶内小钙化点。且在显示结核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气象及局部胸膜粘连方面较胸片更敏感。

CT能清晰显示肺内血管的分布情况和测定肺内密度的衰减值,因此对肺气肿、肺大泡及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也有较高的价值。高分辨力薄层CT扫描在尘肺及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中已显示出优越性,它不仅能显示肺小叶,还能看到小叶间隔的厚度。因此,对尘肺及肺内弥漫性病变中的实质改变和间质改变,如弥漫性小结节、网格状改变、多发囊性改变、斑片状模糊阴影等都有较高的分辨力,这就为尘肺和肺部漫性病变的CT诊断提供了基本的形态学依据,亦是近年来CT诊断学的一个新动向。

3.胸膜病变:对胸膜的和胸壁的病变,CT可以观察炎症或肿瘤对胸膜的侵犯情况。侧卧位可以发现少量(15~50m1)胸腔积液。发现可疑的胸膜转移灶时要与石棉肺引起的胸膜斑作鉴别。胸膜间皮瘤的CT特点是:肿块常呈单侧性生长,血供丰富,实性,从脏层胸膜长出,有时可以有囊变,内有液体出现,注射造影剂后斑块状增强灶具有特征性的和决定性的价值,即使被大量胸水遮盖,也能识别。因此,CT可作为原因不明胸腔积液的非损伤性诊断方法。

4.心血管病变:CT诊断大血管畸形、血管瘤、血栓、夹层动脉瘤、心脏室壁瘤与心包的病变有较高的价值。用动态扫描还可以观察心内病变及搭桥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

腹部病变的诊断

1.肝脏:CT在肝脏局限性的和弥漫性的病变诊断上能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了以往放射学诊断中必须依靠血管造影和经皮穿刺胆管造影的局面,开辟了准确性高的非损伤性检查途径。根据脾肿大、肝密度减低(脂肪变性)和变形、各叶比例失调以及再生结节形成和腹水等诊断肝硬化,准确率可高达80%以上。肝囊肿和肝脓肿都表现为圆形的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区,边缘光滑锐利,增强扫描时囊肿及其边缘均不增强,而脓肿多有边缘环形增强。肝血管瘤,常位于肝右叶包膜下,平扫为边缘光滑的低密度灶。由于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时其边缘首先增强,逐渐向中央渗透,直至变为等密度,不久又恢复到原来的低密度,其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常呈典型的突高渐低型,诊断不难确立。原发性肝癌,70%~80%系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绝大多数表现为低密度影,其内常有更低密度的坏死区,境界不清。按其形态,在病理上可分为巨块型的(不论单发还是多发,灶大于5cm)、结节型的(癌灶小于5cm、呈结节状)和弥漫型的。由于肝癌的病理较复杂,增强扫描后低密度灶显示更清楚,少数为等密度,也可无强化或只有轻度强化。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肝癌的主病灶,而且可以发现经门静脉在肝内的转移灶的静脉栓塞。新型的螺旋CT对肝脏内1~2cm的小肿瘤有较高的发现率。对肝移植后的检查也有很好地显示率,它可使全部中心血管及外围血管均有灌注显影,为一般动态CT仅能见到中心部分灌注所不及。转移性肝癌常呈多发的也可为单发的,大小不一,可为实性的也可为囊性的,边缘多较模糊或呈“双圈征”,增强扫描时多呈边缘性增强,其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为不高不低型,结合临床诊断不难。

2.胆道疾病:由于胆汁的密度低于肝实质,所以肝内胆管扩张,可显示胆管分支的影象。如只有肝内胆管扩张则为“外科性黄疸”。若同时有胆囊扩张和胆总管扩张,多为肝外胆管梗阻,如胰头癌、壶腹癌和结石等。如无胆管扩张,系“内科性黄疸”。故对黄疸病人进行CT扫描,对制订治疗方案很有帮助。胆石的密度常高于胆汁和肝实质的密度,能在扫描图象上显影。胆固醇结石密度低于胆汁,也可被显示。

3.肾脏:正常肾脏周围有脂肪,轮廓光整,易于分辨。,肾门因有脂肪而显示为低密度影。肾血管特别是肾静脉易显示。肾盂肾盏近于水的密度,也可以形成良好对比,构成肾实质的肾小球血管丰富,增强扫描效果特别明显。所以CT所显示的细节远远超过常规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也优越于“B”超,且不受肾功能损害的限制,自然可以扩大和提高对肾脏疾病的诊断范围和水平。CT对肾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其周围组织受侵情况的判断准确性高,技术操作简便。对肾囊肿、多囊肾的诊断CT更是首选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肾上腺病变,而且可提供很多有关邻近结构的诊断信息,对治疗方案的确立很有帮助。

4.胰腺:胰腺与其他脏器间有一薄层脂肪相隔,易于分辨。但传统的X线检查及各种介入性检查都无法获得胰腺的直接影象,因此对胰腺病变的诊断,长期来一直是临床诊断中的一个难题。而CT扫描能提供胰腺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且对胰腺病变的性质、范围以及与附近组织的关系都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所以CT是诊断胰腺疾病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在胰腺癌、壶腹癌、胰腺淋巴癌和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5.后腹膜间隙:常规X线检查膜后间隙病变较难,而CT则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使腹膜后腔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区域。CT对后腹膜淋巴结肿大的观察优越于淋巴造影,对腹膜后腔内各种肿瘤的定位诊断相当准确,定性诊断也很有价值,必要时还可在CT导引下进行活检。CT腹腔造影对评价腹腔内肿瘤扩散和术前对腹腔内恶性肿瘤的分级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腹腔CT平扫或增强扫描对腹膜癌变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盆腔:CT扫描对检查盆腔病变,如前列腺是否肥大,是良性肥大还是肿瘤,对判断膀胱肿瘤的性质、范围以及对直肠、子宫和卵巢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等也有较高的价值。

胃肠道病变的诊断 以往因受时间和造影剂及其使用方法的限制,CT检查应用在胃肠道病变方面较少。近年来,随着多种胃肠道造影剂的合理应用,使得胃肠道CT检查价值有很大提高。除水溶性碘造影剂和钡剂混悬液外,水、脂肪、气体密度的造影剂也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的CT检查。对于胃肠道腔内粘膜结构的显示,CT不及内窥镜和胃肠钡餐检查,但对于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胃肠道肿瘤,对于胃肠道管壁本身的增厚以及相邻结构或远隔器官侵犯或转移的显示上更能体现CT的优越性。如今,CT已成为明确肠道肿瘤分期、发现血源性转移的主要检查方法;同时CT还有助于发现和评估肠道肿瘤的局部复发。因此,CT对胃肠道肿瘤的术前分期、术后判断复发及随访复查起着主导作用,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骨骼系统病的诊断 CT在骨骼系统病诊断上的应用,虽然不象其他部位那样广泛深入,但在诊断脊椎病变中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及椎间小关节突综合症等方面却有较高的价值。对椎体骨质增生的判断也比较准确。椎管造影CT对椎管肿瘤的诊断也很有价值。此外,对诊断肢体骨肿瘤的范围以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等.中体放射学杂志,1978,12(1):53

2 沈天真,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1:15(2):87

3 李果珍,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84,18(1):10

4 打田日出夫,临床画像,1985,1(4),44~53

5 Chakers D W,Weider D J.Neuroradiology,1985,27:99

6 郎志道,等.临床放射学杂志,1986,20(3):149

7 Bergin C,et al.AJR,1988,151(1):21~25

8 腾剑频,等.临床放射学杂志,1989,8(2):101

9 董志.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2:78

10 李铁一,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1):14

(安徽省立医院吴国忠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7: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