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环境卫生学研究进展
释义

【环境卫生学研究进展】
 

拼译:prospects of researcb in environmental hygiene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预防对策。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生活居住环境。前者含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指人类为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环境卫生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在同自然环境长期斗争与适应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类一方面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以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不断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合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早在2000~3000年前;中国古代《黄帝内经》一书就贯穿着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天地”泛指自然环境,相应即相互联系,说明人体与天时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对环境卫生曾有许多远见卓识和贡献。例如从一些古代城市的平面图和挖掘的城市遗址可看出,当时城市建设已注意选择地势、建筑方位、水源等。中国周代都城采用“前朝后市,左宗右社”的规划布局,把城市分为行政区、商业区、宗庙区、住宅区等,类似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在欧洲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也曾写有《论空气、水和土壤》的著作,阐述外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实现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工人生活在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之中,车间、厂矿有害有毒气体弥漫,粉尘飞扬,居住拥挤,营养不良,以致疾病蔓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给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工农业生产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急剧恶化,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污染和中毒事件不断地发生,公害病猖獗,保护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需求。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保护环境运动,医学界也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

环境卫生学的代表著作,首推前苏联马尔捷夫1951年所著《комм налъная гитиена》(中译本称《环境卫生学》),其内容主要是论述城镇居民区的市政设施、建筑、给水、排水、废物及废水处置等方面的卫生学问题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和扩展,远远超出“居民区”,甚至到达人迹罕见的南极、北极、冰雪高原以及大气平流层。显然环境卫生学再沿用“居民区”这个概念已经不够了。在中国环境卫生工作与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很大,中国环境卫生学教材,虽然几次较大修订,但基本上还是沿着马氏环境卫生学思路,多年来,其重点均为环境调查评价与卫生监测,很少涉及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这种状况直至197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医学院校的环境卫生学教学与科研以及在卫生防疫站的实际工作,逐渐转向加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环境卫生学向纵深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环境卫生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基本上是在宏观世界体系下进行大气、水、土壤、住宅卫生等研究,现阶段环境卫生学也从微观世界来研究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对人体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医学水平;目前有的国家还将食品卫生、乳制品卫生、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列入研究内容,这就意味着近代环境卫生学,既研究生活环境,也研究生产环境,既考虑自然环境,亦注意社会环境,这对深入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对环境致病因子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对环境致病因子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环境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损害;50年代末,生活环境(空气、水、食物和住宅)对人群健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现阶段人们已经注意到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如强调住宅的社会心理学效果以及社会心理紧张因素与癌症发病率关系等研究。

研究方法与手段越来越先进 如对环境毒理学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结构和分子水平,已普遍采用分子探针、单株细胞培养、微电极测量技术以及计算机定量分析等方法;在环境流行病学及机体神经损害的研究方面,已广泛采用脑血流图、肺脑仪、神经传导仪和断层扫描等先进手段进行病原学监测及疾病诊断等。这对探讨环境有害因子的疾病前期效应和控制环境有害因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均具有重要作用。

多学科交叉渗透 环境卫生工作与研究涉及诸多学科,如必须应用现代医学各门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与毒理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从微观上研究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到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和可能产生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此外,在环境卫生学研究中,越来越注意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环境系统工程学、环境保护法学等。

多方位协作 环境卫生学无论是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状况的调查与监测,还是对环境致病因子的研究,或是对预防对策的探讨与制订等,通常非一人一地所能解决,必须广泛开展多方位协作,有时还必须开展国际间合作,方可奏效。

环境与健康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的卫生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环境致病因素的研究与探讨,新的有毒化学品和有害物理因素以及城乡建设规划等研究与探讨等已成环境卫生学重要研究课题。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卫生事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铭鼎,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Rall D P.Pub.Healthand prev.Med.11th.ed.,New york,1980,543

3 胡汉昇.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环境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

4 徐幼云,等主编.环境卫生工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姚志麒,陈秉衡主编.环境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6

6 蔡宏道,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环境卫生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 童世庐.环境与健康,1989,6

8 祁家骥,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医药卫生).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9 李修松,主编.当代学科大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安徽医科大学祁家骥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18: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