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温病卫气营血
释义

【温病卫气营血】
 

拼译:we-qi-ying-xue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以临床实践为依据而创立的,是用以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的重要辨证纲领。它将温病病变过程分为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即把卫气营血所属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或实质性损害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温病整个病程的发展演变,实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是温病发展、转化、诊断、治疗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卫气营血概念,最早来源于《内经》,主要指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维持功能的营养物质。卫和气皆属阳,在外;营和血均属阴、在内。卫、气和营、血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既是相互消长的,又是相互转化的,由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一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外邪侵袭,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则会导致疾病发生。所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引伸其义,用来阐明温邪侵犯机体后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一系列失调,导致温病发生,从而扩大卫气营血概念,增添了卫气营血的病理学内容。简单说来,病在卫分,相关的脏腑是肺,主要病理为温邪初犯,肺卫失宣;基本特征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表明病位最浅,病情最轻,可因各种因素导致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病在气分,相关的脏腑很多,如肺胃、大小肠、胸膈、脾、胆、三焦、膀胱等,其中以阳明热盛较为常见,主要病理为正邪相争,热盛津伤;基本特征是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由于病邪性质不同,所犯部位不一,证候类型有异,临证尚须细辨。邪在气分,表明病位较卫分深,病情较重,病情深入可至营分、血分。病在营分、血分,相关脏腑是心和心包。营分主要病理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基本特征是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邪在营分,表明病位较气分为深、较血分为浅。血分主要病理为热甚动血,热瘀交结,基本特征是身热灼手,神昏谵狂,各种出血症,舌深绛。邪入血分,病位最深,多见温病极期、后期。叶天士还制定了卫气营血的治疗法则,他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随着各地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不断认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阶段机体的变化,在理法方药均取得新的进展。在病理形态学研究方面1974年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学研究小组等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败血症等的卫气营血四个证候作了病理状态的观察分析,结果认为卫分阶段主要为机体内部各种防御功能呈现代偿性活动,以上呼吸道炎症及体表神经-血管反应为主,局部病理主要为充血水肿;气分阶段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呈现亢进性反应,机体代偿反应较旺盛,其所属脏器以充血水肿、炎性病变为主,这些病变往往是可逆的;营分阶段除各种传染病的特殊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外,还以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坏死、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管壁的中毒性损害进一步发展为特征;血分阶段是多种重要脏器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肾、肝等损害更为严重,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广泛性出血倾向,与此同时,还伴有相应的机能紊乱和失调。营血分病变是不可逆的。在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研究方面,1980年徐应抒等运用积分计算方法,得出微循环诸指标改变的积分在卫气、卫营、卫血、气营、气血、营血之间的差异,结果差别皆非常明显(P<0.01),表明卫气营血各阶段都有微循环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并随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程发展而加重。1982年,孙孝洪对卫气营血各阶段微循环特点进行了对比,发现营血证时,视野底色绛红,毛细血管管袢不清,有明显“毛边”,“渗血”,管袢区显示不规则“云片”,说明营血分的微循环瘀滞,毛细血管脆性破损更为严重。1986年,徐应抒等还先后测定158例温病患者,结果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全血粘度(高、低切速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白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甘油三脂、胆固醇等,在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显著的或非常显著的差异,上述指标可作为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参考标准,也说明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属“高粘综合征”,反映了温病过程中均有“瘀血”存在。这些都为临床诊断及治法确立提供了新的依据。在免疫学研究方面,1980年孟宪益等对各型型炎乙脑患者作了LBT、IgG、IgA、IgM测定,结果发现各型乙脑IgM增高,IgG变化不大,IgA均偏低。卫气型LBT增高,气营型LBT则略低于正常,反映邪陷营血、邪盛正虚与细胞免疫反应低下有关。而卫气型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则是正盛邪实的表现。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何建村等在1980年最先报告23例营血证病例的血钠、钾、氯水平,发现21例钠、氯降低,提示高热失水伤阴;血钾测定则相反,仅2例降低,21例均增高,可能为高热尿少或酸中毒,大量钾自细胞内移出所致,此似可作为高热津伤的辨证参考。1987年,钱士明等检测6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周围血液中性粒细胞、NAP、POx活力,结果表明,各型NAP阳性率、积分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NAP阳性率、积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NAP阳性率、积分与血尿素氮、肌酐成正相关,POx阳性率、积分与血尿素氮、肌酐呈负相关,POx积分与NAP积分呈负相关,NAP阳性率、积分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说明中性粒细胞酶代谢参与出血热的卫气营血传变机制。此外,1988年徐应抒等提出卫气营血阶段均有内毒素血症存在,但无规律性变化。1983年,查忠斌等采用遥控监测法,对兔模型的皮层脑电图变化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说明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神志变化的时相性具有脑电生理学变化基础,提示深入研究脑电图的变化可用作监测温病病情变化、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卫气营血的治法研究,1978年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疗法辨治要点,其一,重用清热解毒;其二,早用苦寒攻下;其三,及时凉血化瘀。1982年,张学文认为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是温病进入气分、热陷营血阶段的常规治法。另外,1983年黄星垣等根据临床所见,认为无论卫气营血任何阶段,清热解毒与救阴增液联用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

对温病卫气营血的研究虽然涉及方面较广,但由于卫气营血证候是机体内多系统,多器官病理改变的反应,任何单一的指标都难以揭示其本质,因此系统的、多指标的观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如果联系具体病种,注重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研究,则可提高卫气营血证候的规范化。关于卫气营血证候的血浆内毒素研究,将成为温病证候的又一病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热、毒、瘀、厥的病理实质。同时,加强温病动物实验的研究,也有其广阔前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最终提高温病治疗的高效、速效、稳效,补充治疗温病的新方法、新剂型以及有效方药的综合生物效应内容。

【参考文献】:

1 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研究小组,新医药学杂志,1974,6∶256

2 姜春华.新医药学杂志,1978,8∶8

3 匡调元.新中医,1981,8∶11

4 朱广仁,等.新中医,1983,10∶44

5 董锡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4.1∶56

6 董建华,等.中医杂志,1985,26(1)∶62

7 孟澎江.中医杂志,1988,29(1)∶12

8 黄星垣,郭铭信.温热求新,1989,8~83

9 邓文龙.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1991,174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谷晓红撰;胡定邦教授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8 2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