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水稻高产栽培
释义

【水稻高产栽培】
 

拼译:high-yield culture of rice
 

即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运用综合配套生产技术,达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是一门应用技术,包括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水稻产前,决定技术决策;产中,落实调控技术措施;产后是产品的收获、储藏、保管。水稻高产栽培可以分为直播与移栽两大类。直播就是将水稻种子直接播种于大田,包括水直播与旱直播,主要应用在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的“望天田”和欧洲、美洲的部分灌溉田里。移栽则是先将种子培育成秧苗,然后再移栽到大田的一种集约型栽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主要采用的栽培方法。

水稻栽培起源于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沼泽地。最初种在低湿的地方,以后又逐渐扩大至旱地、丘陵地和山地。早期栽培水稻都是用直播法。距今约2000余年前,开始用移栽方法种稻,栽培面积从南方逐步向北方扩展。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有专章论述水稻栽培技术。唐宋年间,江南成为水稻生产中心,在水利兴建、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栽培体系。明清时期的水稻栽培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水稻栽培在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增加了一些内容。50年代初期,在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批以劳模的经验为代表的实用生产技术,主要内容为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小株密植、合理施肥及浅水勤灌等。50年代中期开始,对稻田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因地制宜实行旱地改水田、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等发展多熟制的生产技术。进入6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水稻矮秆品种,实行因种栽培,依靠多穗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建设优良农田、采用优良耕作制度、选用优良品种、实行优良栽培相结合的“四良”配套技术体系。70年代后期,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在高产栽培上,通过稀播育壮秧充分发挥其根系优势,运用合理密植适当利用其分蘖优势,采取肥水调控积极促进穗粒优势的综合配套措施,保证了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同时带动了水稻高产栽培水平的普遍提高。

自80年代前后开始,随着杂交水稻以稀播少本为重点的栽培法、高产模式栽培法的应用,各地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新的进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如江苏的“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法、叶龄模式栽培法、“三增一高”栽培法(增加有效分蘖利用、增大叶面积、增多总颖花数,后期高物质积累)、平衡施肥栽培法;浙江有稀少平栽培法,“三高一稳”栽培法(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经济系数、稳定穗数);湖南有前稳攻中栽培法、省种栽培法、看苗诊断栽培法;东北有地膜稀植栽培法;还有很多地方提出的数学模型优化栽培法等等。这么多栽培法,虽然名称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其共同特点都是围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客观规律,分阶段抓主要矛盾,针对当地当前生产中存在的倾向问题和影响高产的薄弱环节提出来的,所以都是十分宝贵、对增产都有作用的。它与当地的传统栽培法比较,一是对产量构成因子大都要求在足穗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群体质量,增加每穗总粒数,降低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二是在育秧和密植方面,降低秧田播种量、本田用种量,培育扁蒲或带蘖壮秧,同时减少栽插落田苗数,处理好个体健壮与群体茂盛的关系,建立高光效、高积累、高运转的作物生产群体;三是在施肥技术方面,调整施肥结构,适当减少前期施肥比例,增加中后期施肥量。同时,运用灌溉措施,以水调肥,以水调气,控制无效分蘖,降低最高苗数,增加有效穗数,以提高成穗率和灌浆充实度,达到高产的目的。

197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资料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内降水量为430mm左右的地区,采取适当的人工补助灌水是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的理论依据确立之后,开始北方水稻旱种试验,获得成功,从而使水稻与旱作物结合的两熟制栽培移至北纬40°的京津地区。此方法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一些地方也相继推广应用,并注意到平衡施肥以克服连作障碍。

1984年,西南农业大学根据四川省冬水田多的特点,提出了以夏季垄作沟灌水稻,冬季畦作沟灌小麦的水稻半旱或免耕栽培法。湖南根据田土深厚情况,提出了早稻少耕、晚稻免耕等一套水稻垄作增产技术。在生长季节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四川盆地,大面积发展再生稻。部分地区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培直播、抛秧等省力、少耗的简化栽培技术。

此外,进入80年代以来,江苏、浙江等地开展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吨粮田工程建设的开发与研究是近几年高产栽培发展较快的又一项新内容。它是以年亩产一吨粮为目标的工程建设,包括高产田的开发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具体技术路线是以提高田畈综合生产力为基础,以村、乡、县建制为单位,全面开展治水改土活动,推广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在技术上是以全年作物生产周期为基础,运用关键技术,保证季季增产;掌握接茬技术,保证年年高产;重视复种轮作技术,保证持续增产;妥善处理好多熟制生产中的季节、肥料、劳力、茬口等矛盾,以及各季高产的足苗与壮苗、个体与群体、大蘖与大穗、促花与保花等关系,以达到季季增产、全年高产、连年高效的目的。

据资料分析,栽培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约占60%~70%,因此,运用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水稻栽培品种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不断提高水稻植株的光温利用率、肥料利用率、种子利用率、分蘖成穗率、颖花结实率及物质转化率的综合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也是人们探索的一个新的领域。专用营养肥料、化学调控、节水节能省力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水稻栽培的新动向。利用计算机模拟、遥感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以促进水稻高产栽培向科学化、规范化、技术化方向发展,将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上的一次突破,有待于人们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Yoshida S.Potential Produetial Productivity of field Crop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lnstitute Los Banos Phieippines,1983.35~51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3 闵绍楷,费槐林.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16~426

4 熊振民,闵绍楷主编.2000年的稻作展望.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费槐林.中国水稻.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88~106

(中国水稻研究所应继锋助理研究员撰;费穆林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20 4: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