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水稻纹枯病(Ⅰ)
释义

【水稻纹枯病(Ⅰ)】
 

拼译:rice sheath blight(Ⅰ)
 

自1905年佐佐木忠次郎在日本首次报导本病以来,其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各产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水稻纹枯病系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其菌原体可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差异区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典型的水稻纹枯病菌属AG-1群的IA亚群,AG-2~AG-5的某些菌株也会产生较小型的类似纹枯病的病斑。在R.solani AG1IA内亦存在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分化现象。台湾有关研究人员将水稻纹枯病菌分为7个培养型和6个生理小种,并发现培养型和生理小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过崇俭等(1985)将47个纹枯病菌株分为3个培养型,认为不同培养型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一般A型菌株致病力较强,B型者次之,C型者较弱。Manibhushanrao(1987)研究了不同致病力菌系菌丝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赖氨酸只存在于强毒菌系中,并且菌丝中结合态氨基酸的种类也有明显的变异。Raniligam(1983)研究指出,致病力较强的纹枯病分离菌比致病力弱的分离菌产生较多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且在潜育期的较早阶段出现,并认为纤维素水解酶的产生与分离菌侵染力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水稻纹枯病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Marshall(1980)报道,寄主表皮蜡质层影响纹枯病菌侵染结构的形成,这可能与病菌与寄主之间某些与识别作用有关的信息分子的渗透和交换受到阻碍有关。纹枯病菌侵入寄主后产生对-羟基苯甲酸、苯乙酸及其羟基异构体等植物毒素代谢物,这类代谢物是在苯丙氨酸和络氨酸降解时生成的,对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类型有影响。病菌产生的毒素及其胞外体水解酶等可抑制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高浓度时可使稻株产生显著的萎蔫作用,并使根系伸长受阻。Naidu(1981)分析了纹枯病菌侵染后对寄主组织叶绿素合成的CO2吸收的影响,认为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比耐病品种减少较多。另外,侵染后还表现出稻叶的渗透性提高,电解质泄漏量增加,钙和镁累积增加而钾和磷则降低。纹枯病菌侵染水稻除表现一定的病理性变异外,寄主组织还可产生一系列防御反应,如寄主组织中与抗性有关的淀粉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Kalaiselvi等(1986)用来自马铃薯的一个无毒菌系先接种水稻叶片,12h后再用一个有毒菌株进行挑战性接种,获得了90%的保护效果。这种获得抗性可能是寄主的防卫机制被活化所致。

影响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可归为两类:一类为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等;另一类为可控因素,主要包括肥水管理、药剂控制、品种布局、减少初侵染源等。前者是左右年度间或地区间(栽培条件一致)纹枯病流行差异的关键因子,后者是影响地区内(气象条件一致)或田块间纹枯病流行差异的重要原因(范坤成等,1991)。在可控因素中,以氮肥的效应最显著,一般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纹枯病为害加重。但在日本冷害年份因控制氮肥用量反而导致纹枯病发生严重,这与大量施用氮肥诱发纹枯病的机制是不同的。范坤成等(1993)分析认为,不同灌溉方式对纹枯病垂直扩展效应显著,深水灌溉有利垂直扩展,晚稻尤为如此,这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冠层的湿度效应有关。不同品种对纹枯病流行效应的差异也很显著,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品种耐病性的差异,即不同品种在同等发病条件下,其感病程度不同;二是耐害性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品种在同等感病程度下,其损失率不同(范坤成,1990)。范坤成等(1989)研究了田间不同菌核量与初侵染及病害流行的关系,指出田间初始菌核量与初侵染发病丛率呈幂函数关系。当田间有效菌量在300万/ha以内时,初侵染量随菌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超过20万后,由于重叠侵染作用,增长渐趋缓慢。但菌核量的多少对纹枯病垂直扩展效应不显著。Gokulapalan(1981)研究了纹枯病与稻根线虫的关系,认为当线虫发生率较高时有助于纹枯病菌的严重侵染;同时,有纹枯病侵染的稻根,其根线虫数也显著高于健株稻根。Lee等(1985)研究表明,稻飞虱与纹枯病之间的为害也存在双增效关系。

纹枯病预测预报方面近年研究颇多。日本自1976年开始进行纹枯病电算模拟研究,他们以100%相对湿度下不同温度的上位病斑进展值为基础,根据株间湿度、植株感病性的变化与病斑进展的关系加以校正,得到每日病斑的进展值和相应的病斑高率增长值;同样求得纹枯病水平进展值,并根据稻田菌核数进行校正得到发病株率日增长值。然后由经验式求得被害度和减产量。范坤成等(1989,1990,1992)、季伯衡等(1991)系统地分析了纹枯病发生流行过程及其所致产量损失的一般规律,组建了纹枯病预测和管理模型。该模型由寄主生长、菌核初侵染、流行预测、菌核形成、损失估计、防治效应、阈值管理及最优防治决策等子模型组成,较客观地反映了纹枯病流行的实况,使预测和决策更趋合理化。

纹枯病的防治在生产上主要靠药剂控制与栽培防病。控氮栽培和适时适度晒田可显著减轻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增施磷肥、钾肥、硅肥及微量元素硼砂等也可减轻发病程度。Rajan(1980)报导,油饼屑和稻壳可抑制纹枯病发生。拉克施曼(Lakshmana,1984)研究指出,印楝饼等能有效地降低纹枯病菌核的存活力。马尼布哈山(Manibhushan,1989)发现雾冰藜叶、椰子髓和楝子饼等9种有机质能抑制田间纹枯病菌的繁殖,显著增加土壤自然微生物种群。日本自1956年开始利用有机砷类化合物防治水稻纹枯病,迄今已在日本登记并正在使用的纹枯病药剂有有机砷、多氧毒素、有效霉素、灭锈胺、禾穗宁、哒菌清、氟酰胺等7种。玛丽斯(Maras,1975)报导,用福美双和五灵合剂浸种可以防治纹枯病,并能提高种子萌发率。萨克(Sarkar,1989)认为,利用诱发植物抗毒素的化学药剂如亚硒酸钠、氯化铁、放线菌酮等水溶液浸种可减轻纹枯病发生。中国从1973年起开发利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为大面积控制纹枯病为害起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单一使用可能产生抗药性。

纹枯病研究领域极为广阔。纹枯病菌核的恶性累积是纹枯病普遍发生的基础,如何协调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抑制病原菌核的萌发与形成,逐步减少菌源累积是极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这一措施对防治由R.solani引致的其它作物纹枯病也是行之有效的。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已起步,国内外已报导了一些拮抗菌株,如何进一步弄清其种群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工厂化生产利用途径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尽管目前尚未找到高抗纹枯病的材料,但品种之间的抗性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洛克菲勒基金会已把纹枯病的抗性改良列入国际水稻生物技术计划之中。Khush(1984)曾设想利用轮回选择方法改良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Anderson(1982)进行了纹枯病抗性基因的转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都是提高纹枯病抗性的重要途径,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彭绍裘,曾昭瑞,张志光.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彭绍裘,范坤成.水稻纹枯病研究的新进展.湖南农业科学,1986,(4):1~4

3 范坤成,等.植物保护学报,1993,20(2):97~172

4 范坤成、彭绍裘,等.中国水稻科学,1992,6(4):165~172

5 过崇俭,等.中国农业科学,1985,(5):50~57

6 羽柴辉良.植物防疫,1986,40(7):348~351

7 杜金池.科学发展月刊(台湾),1979,7(12):1208~1218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范坤成助研撰;彭绍裘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 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