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氟化物的亚细胞效应
释义

【氟化物的亚细胞效应】
 

氟对生物有机体存在危害性影响。在进入体内后,自身经历复杂的代谢过程,同时对体内不同的生命物质产生各种影响。氟化物(F)的亚细胞效应研究是从亚细胞水平探讨F对不同物质的影响,这项研究已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氟化物的任何生物效应与氟的化学特征密切相关 氟原子(F)的电离能很高,因在小原子中电子被牢牢吸住,激活能也就很高。强氧化剂、低序的F可取代高序的卤原子。因F-F键能较低,反应活性高。由此决定氟具有以下的与生物效应有关的化学特征。(1)根据共价键半径的大小,F是第2最小的取代基,C-F键强度与C-H键极为相近。在生物活性化合物中,F与H在酶受体位点的空间效应上相似。(2)因C-F键强度大于C-H键,故氟引入有机物中时,热和氧化作用的稳定度增高,导致C-F键的生物稳定。(3)电负性高。氟改变电性,影响邻近功能团或分子构成(通过氢键形式或是极间作用)。(4)氟的存在增加分子的亲水性,提高具有生物活性的F在体内的吸收率和迁移率,致使此类化合物在靶组织中含量增高。

抑制酶活性的机理 氟在生物系统中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构成复合物,因它是有力的配位体,掺入生物复合物,取代其它离子配位体,例如OH离子,致使酶与底物错位,最终使酶失去活性。说明此类机理的示例是:(1)F过氧化物酶的过程。氟代过氧化物酶是在F作用下形成的氟化酶或称氟抑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两者的分子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2)过氧化物酶含有Fe2+,在pH中性时,与OH离子络合。当酶接触F-时,F便占有络合位置,挤掉水分子,即在该酶的活性中心-Fe2+上,F取代原来的O-Fe2+形成F-Fe2+,此时-Fe2+附近的质子数增多或铁与原子间距离缩短。(3)在过氧化物酶的周围原先存在的氢键网络被F破坏,使-Fe2+不再能与其形成强有力的氢键的基团发生联络,而形成O-H…F或N-H…F(虚线表示氢键)新的氢键联系。(4)酶中精氨酸残基(Arg-48)向氟原子移位约2×10-4μm,以优化形成胍基与氟原子的氢键,而组氨酸残基(His-52)则移位约5×10-5μm,使咪唑基与氟原子搭成氢键。因此,F抑制酶活性不是通过改变酶的基本分子结构,而是通过改变酶分子形状或构型而发生的。其原因是氢键尽管比C-H化学键脆弱,但是一旦形成网络体系,如DNA那样能起不小的保护活性的作用。与痕量的铝或铍在机体内形成新型的磷酯类似物〔A1Fx(x-3)(x=1-6)〕或〔BeFx(x-2)(x=1-4)〕。它们对磷酸核苷酸与蛋白质结合部位具有高度亲和力,还能生成焦磷酸酯类似物。由此F-对各种的ATP酶和磷酸酯酶以及G蛋白质产生影响,干扰在许多酶中负责能量和信号传递的磷移换过程。

胶原——氟作用的靶位 胶原是由3条多肽链拧成的三重螺旋,分子间以共价键交联,定向排列的原胶原构成。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及赖氨酸、羟赖氨酸是胶原蛋白中的重要氨基酸组分,占氨基酸残基总量的2/3,按照化学结构,胶原可分为I、Ⅱ、Ⅲ和Ⅳ等4型,各型均有一定的分布,在F的作用下,胶原纤维的规则性下降,不同片段增厚不一,取向紊乱,骨骼培养物吸收减弱。尤以新生胶原受累最重。F致使胶原形态学变化外,还阻抑胶原蛋白质合成,胶原数量普遍减少,羟脯氨酸和赖氨酸也随之减少,相反,脯氨酸却增多。上述的阻抑作用对不同型胶原具有选择性。胶原纤维不仅是软硬组织的重要结构成分,而且也是器官细胞间质中的共同物质,因此F累及胶原的后果是危害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有些学者主张胶原是有机体内氟作用的靶位,其理由是(1)F降低胶原纤维中氢键的形成,胶原中形成氢键的关键基团是羟基,它是脯氨酸在脯氨酸羟化酶催化下生成。羟化酶的主要辅助因子是维生素C,F导致维生素C代谢异常,由此降低羟化酶活性,促使胶原中无足量的羟基去形成氢键。另因维生素C是甾类脱氢酶的重要辅酶之一,因此F还危及甾类物质的合成。(2)F降低胶原的交联程度。饱和的多肽——醛基是胶原分子两端的赖氨酸或羟氨酸残基经氧化生成的交联前体。它与分子内另一条肽链相近的醛基发生醇醛缩合反应,使这两条肽链共价交联,增强胶原纤维的坚韧性。F降低铜和铜依赖的赖氨酸氧化酶活性,致使胶原中饱和醛基减少造成胶原纤维交联不足。由于以上两方面的F作用,导致胶原分子结构稳定性的下降,原胶原易被降解,出现尿中排泄胶原肽。(3)F能使有机体内钙含量减少,而钙是水解原胶原的胶原酶的激活剂,因此F能抑制胶原的分解代谢。

对染色体的损伤 氟化物的生物效应研究中存在实验结果互相矛盾的现象,除酶、生物膜等外,细胞遗传效应、染色体损伤中尤其突出。在整体实验中,F不诱发动植物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主要是单体型断裂和裂隙)、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微核和程序外DNA合成(UDS)以及不延迟细胞周期动力学过程,也不诱发小鼠卵细胞染色体损伤。在离体实验中,F诱发动植物细胞染色体损伤,如染色体畸变、SCE、微核和UDS、以及延迟细胞周期动力学过程。用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前向突变检测确定在胸腺嘧啶激酶位点上,突变体集落经F处理后增多,表明在该系统中已发生染色体畸变。F除诱发人外周血白细胞的染色体断裂和裂隙外,还诱发着丝点碎片、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结构畸变,洋葱根尖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外,发生后期延迟和桥。F诱发小鼠、绵关和牛的卵母细胞后期延迟发生率偏低,出现极体I(PBI)抑制和重排碎片,诱致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损伤。以上事实反映同类指标在整体与离体的实验中结果会异同并存。在离体实验中,人外周淋巴细胞在0.25~8.0mmolF浓度范围内染色体畸变,而在1.0~4.0mmol F浓度范围内SCEs和UDS率不增加;叙利亚仓鼠胚细胞的UDS在10~40μg/ml F处理4~8h时不增加,在12h后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映在相同的染毒途径下,染色体效应也不尽相同。当F与辐射联合处理小鼠成熟精子时隐性致死明显率明显地上升,F单独处理时无影响,表明两种不同因素起了协同作用。当F与乙烯亚胺类物质联合处理时,后者使培养的人体细胞染色体单体断裂,等位断裂和易位的效应大大地减弱。F、重铬酸钾、丝裂霉毒C和秋水仙素等各自单独处理时,诱发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但是当F分别地与后三者之一联合处理微效应被减弱,由此表明发生了拮抗作用。F对染色体损伤出现如此矛盾现象,可能与F对蛋白质/DNA合成等产生的影响有关。目前,最新的实验结果表明与F作用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有关,即大多数细胞在G2期对F敏感,畸变细胞增多,而在G2/S期则不发生畸变细胞增多现象。F对多氯联苯诱导大鼠肝微粒体组分(S9)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进而活化外源性物质损伤染色体上没有影响。

对线粒体的影响F诱致线粒体和完整细胞能量活动发生组织学和功能性的变化。F可破坏线粒体膜的完整性,结果使与膜结合的琥珀酸脱氢酶受抑制,细胞色素的活性也遭强烈抑制。在有氧或无氧糖酵解过程中,尤其存在磷酸时,F以氟磷酸离子形式强烈地抑制烯醇化酶,损害Kerb’s环和电子传递系统,导致2,3-磷酸甘油脂的堆积、柠檬酸盐产量的大减、ATP生成的下降。ATP是在Na+、K+ATP酶、Mg2+ATP酶和H2CO3ATP酶催化下由ADP和AMP合成。F减弱Na+、K+经线粒体膜的运动降低Na+、K+ATP酶含量,以及提高或降低Mg2++ATP酶,终使ATP酶活性遭到阻抑,并且该阻抑作用随着ATP在膜上位置不同而敏感度不一。当F直接损伤肌肉的线粒体时,会促使其释放磷酸肌酸激酶,也使由ADP和磷酸肌酸转变为ATP的过程受阻。F抑制线粒体间质的焦磷酸盐酶,阻碍从无机焦磷酸的水解,造成焦磷酸盐的累积,使间质中的酰基——乙基辅酶A合成酶遭抑制,结果降低ADP和ATP的水平。存在F时,组织氧消耗似呈双相曲线:在组织匀浆或线粒体制品中活性先明显地上升而后缓慢地下降;氧耗则呈直接下降的单相曲线。添加Mg2+后可使被F降低的氧耗,依赖Mg2+ATP酶和线粒体膜运动恢复到正常状态,F强烈地抑制游离脂肪酸不需酰基肉碱的氧化。Ca2+是cAMP的激活剂,在线粒体内累积,F降低Ca2+含量,影响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许多过程。F诱发多形核中性白细胞呼吸爆发时产生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这些活性氧自由基都来自O2,消耗的O2来自细胞外,同时经磷酸己糖支路利用葡萄糖。以上是需Ca2+的过程,F能单独地使肝发生病理变化,但是不使因四氯化碳中毒的大鼠肝损伤加重。

生物膜的效应 在F过量时,F在人血红细胞膜内发生累积,消耗钙,出现膜棘。F增强通透性,使磷酸肌酸激酶大量穿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影响磷酸肌酸代谢。F抑制细胞膜上的钠泵活。抗F细胞产生对F的遗传适应性:膜通透性对F发生适应性变化,或称膜形成“泵”,机械地抽出F。促发膜透性和膜结合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F引发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和脂质过氧化,并且以上作用随着器官种类和染毒途径不同存在差别,F促使人血红细胸膜流动性轻度增加,并具有时间动力学和温度效应。F影响膜的NADA-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外,还引起游离巯基变化,并对人血红细胞膜蛋白的巯基结合位置、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具剂量效应关系。在与重铬酸钾、丝裂毒素C和秋水仙素联合处理时,F对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置性质的影响呈现协同效应,也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在与重铬酸钾、丝裂霉毒C和秋水仙毒联合处理时,F对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置性质的影响呈现协同效应,也具有剂量效应关系。F在细胞膜上没有象激素那样固定的结合部位,它是通过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Ac)影响第二信号系统——环-3′,5′-磷酸腺苷,例如F使整体动物的心、肝、肺、颌下腺和骨骼中Ac和cAMP含量同步增高或减少,随之尿中cAMP也增加或减少,但是骨胳中仅有cAMP含量变化,而Ac含量则不变。F对Ac的影响是通过以下3种方式中的一种产生:(1)直接激活或抑制;(2)作用于Ac分子的催化区;(3)阻抑磷酸二脂酶,结果造成cAMP降解为磷酸腺苷的过程发生变化,F的作用一般比激素强数倍。因在任意的ATP浓度下,Ac均被激活,使反应速度增加达20倍左右,而在正常状态下ATP转变为cAMP是缓慢的。其中Ac活性增减决定于非活化(二磷)存在的形式。以上种种效应在离体实验中不明显。F刺激坐骨神经-缝匠肌发生非低钙性骨骼肌兴奋,此因末梢神经的质膜内层Ac被激活,胆碱酯酶受到抑制和运动终板对乙酰胆碱敏感性增强所致。F增强完整细胞Ac活性指示细胞的完整性,使血清球蛋白降低白蛋白升高;ATP酶和碱性磷酸酶大大地减少,cAMP浓度变化,膜蛋白磷酸化等活动减弱,以及葡萄糖经膜转运受阻等一系列变化均指示膜通透性在F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因此,Ac-cAMP系统对F是敏感的。在个体发育中上述的敏感性还与靶组织功能状态有关,即F-能作用于较早形成的Ac活化部位,而激素受体却较迟地形成。至于膜的乌苷环化酶(Gc)、环3′-,5′-磷酸乌苷系统,迄今尚无充分的证据确定F+的影响,不过已知F+对与Ca2+进出和与cAMP有关的细胞膜,及从膜输入胞内介质中糖蛋白“内化”(Internalization)产生影响。

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F引起有机体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唾液酸含量降低,氨基多糖升高,在骨中,F使蛋白聚糖(基础物质)增加。在亚细胞水平,F使核内mRNA减少。通过阻滞蛋白质合成启动降低蛋白质合成,而此过程与RNA转录活动有关。另外F虽使80s核糖体与40s和60s核糖体亚基脱离,但不影响已启动的蛋白质肽链延长过程,蛋白质合成受阻导致蛋致白质含量减少,随之影响下一周期DNA合成的启动,使核内DNA减少,细胞分裂减慢,生长停滞,多核糖体部分地遭到裂解,rRNA减少,RNA酶则增加,DNA吸收胸腺嘧啶和RNA吸收尿嘧啶的能力下降,刺激多肽合成的核蛋白体转译发生变化。线粒体ATP因F减少而将降低透明浆氨基酸活化和氨酰tRNA的功能值。由此可知,蛋白质合成抑制发生于不同的水平:核、核蛋白、线粒体和透明浆。另外蛋白质在骨中发生分解代谢,同时矿质过多地排除(尽管发生相关的矿化作用)。F对骨、齿、肝、肾、胰和胶原产生影响体现代谢过程的紊乱,由此造成亚细胞水平的功能障碍,F在有机体内发生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通过在不同水平上毒性复合物F-H发生的、或者通过氨基-F-H发生的,特别是通过降低蛋白质合成发生的。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王英彦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