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词 | 植物的硝酸还原酶 |
| 释义 | 【植物的硝酸还原酶】 拼译:nitrate reductase in plants 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氮有NH4+和NO3-(主要是NO3-)。NO3-进入植物体内的同化过程是:外界 。除作为电子载体外,部位Ⅰ还具有脱氢酶的功能,能利用NAD(P)H还原NO3-、Fe[CN]3、哺乳类细胞色素C等,NR对Fe3+的还原功能可能对植物体内铁离子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该部位能被巯基试剂(ρ-HMB)强烈抑制;部位Ⅳ(末端NR)能利用FADH2或还原态MV还原NO3-,氰化物和叠氮化物是该部位的底物竞争性抑制剂。Solomonson(1986)获得该酶的两个多肽片段,Ⅰ:分子量较小,含FAD,能利用NADH还原Fe(CN)3;Ⅱ:分子量较大,含Mo元素,可利用还原态MV还原NO3-,这直接证明NR有两个活性中心。NR催化反应的双位“乒乓”稳态动力学机制也支持该假说。不过,在某些植物中还发现其他动力学机制,如随机序列快速平衡机制、底物随机结合和产物“乒乓”释放机制等。就NR的氨基酸组成而言,通过对烟草、大麦、玉米等基因的克隆及其核苷酸顺序的确定,再由上述几种NR基因推译出的氨基酸顺序有80%的同源性。此外,将烟草NR基因推译出的氨基酸顺序与已知顺序的其它蛋白质比较,发现NR的cytb557和脱氢酶组分(包括活性中心Ⅰ)分别与哺乳类细胞内质网上的cytb5和NADH-cytb5还原酶(一种黄素脱氢酶)惊人的相似。这些结果将有助于NR生化特性的深入研究。NR是植物的诱导酶,对NR的诱导机理有酶蛋白从头合成和酶前体活化两种观点。Funkhouser等(1983)认为小球藻中存在NR前体,并已分离得到酶的脱辅基蛋白——酶前体。张德颐也报告了有酶前体的存在,在非诱导条件下植物组织含有一定的NR活力也是NR前体存在的佐证。Somers等(1983)用火箭免疫电泳技术证明 诱导NR活性从零逐渐增大,与NR蛋白质水平增高呈平行关系,否定了酶前体的存在。Campbell(1986)进一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发现玉米NR蛋白质合成先于NR活性的出现。由此看来,NO3-诱导NR蛋白的合成,酶活的表达受其他因子影响。进一步深入到核酸水平研究发现NO3-的主要作用在于NR基因表达的启动,光则可能主要通过光敏素系统作用于NR-mRNA的转录。有人推测,NO3-可能通过与一种NR调节蛋白结合,然后插入NR基因附近的核苷酸序列,活化NR基因表达的启动子,使NR-mRNA被有效地转录。也有人认为NO3-可能不是直接活化NR基因的效应物,而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可能与NR基因活化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细胞突变体的方法,己从烟草、大麦等植物中得到两类NR-突变体,钼辅因子基因突变型和脱辅基蛋白基因突变型,它们的杂种细胞又可恢复NR活力,表明它们的基因型是互补的。Miller(1983)的烟草NR-突变体杂交试验结果指出,NR受到两个不连锁基因的控制,它们就是酶的脱辅基蛋白结构基因。Sherrard(1976)等指出,小麦中7B和7D两条染色体参与NR活力的调节。林振武(1989)报道,水稻NR诱导形成受到基因转录的控制,认为至少有两个基因位点参与酶活力的调节,一个是酶的编码基因,参与酶的合成;另一个是酶钝化蛋白基因,参与酶的衰减。NR蛋白的合成调节可发生在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NR翻译后的活性调节则主要通过酶的活化与钝化、氧化与还原两个系统来调节。现已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得到NR稳定因子、活化因子、钝化因子和抑制因子,它们对NR都具有特异性。引起酶失活的钝化蛋白有NR结合蛋白和NR水解蛋白,对NR专一性的水解蛋白已分别从玉米和小麦中分离出来,植物体内NR有氧化(活性态)和还原两种状态,体内许多代谢物(如NADH)影响该酶两种状态的可逆转变,从而调节NR活性。NR极易受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NO3-的吸收与输送以及从贮存库中的释放,直接影响NO3-的底物效应;光、pH值、植物激素和有机酸对NR活性也有很大影响。低βH作用于NR的从头合成,而不是对酶前体的简单活化,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至于植物激素,一般认为6BA促进NR活性而GA、ABA则抑制NR活性;但也有ABA促进NR活性的报道,植物激素在调节NR活性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NR的研究正由细胞水平不断深入到分子水平,成为被充分研究的植物酶之一。可预料以下几方面将是研究的热点:(1)NR结构与特性的深入研究,包括NR的初级结构、高级结构及其催化机制,植物种间NR差异及其在进化上的意义;(2)NR基因及其表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开展NR基因分离、鉴定和克隆、表达的研究;(3)NR诱导机制和活性调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NR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进行研究;(4)NR功能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5)NR的应用研究,如NR与生化育种、NR与作物固氮以及最终采用遗传工程手段利用NR基因改变NR活力,调节植物的氮代谢,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参考文献】:1 Miguel G,et al.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1981, 32:1692 Sinha S K. Th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Drought R esistance in Plants. 1981,145-1693 Kleinhofs A, Warner R L,Narayanan K R. Molecular,Cell B,ology 1985,2:91-1214 汤玉玮,林振武,陈敬祥.中国农业科学,1985,6:39~455 林振武.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6:8~136 Wilbur H.Physiologia Plantarum 1988,74:214~2197 林振武,汤玉玮.中国科学(B辑),1989,4:379~3858 Srivastava H S.Phytochemistry.1992,31:2974(安徽师范大学周阮宝副教授撰) |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