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朱砂叶螨
释义

【朱砂叶螨】
 

拼译:carmine mite
 

朱砂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是世界性大害虫,也是中国农作物重要害虫。寄主繁多,据记载有棉、烟、豆、瓜、蔬菜、树木及杂草等百余种。棉花受害后,开始叶片形成黄白斑点,后呈现红色,严重时全叶变红卷曲,干枯脱落;截形叶螨为害状仅呈黄白斑,不出现红(Vas Nunes,1986);中国北至河北、山西,西至甘肃、四川,南至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沿海、台湾均有分布(何本极,1990)。

叶螨在文献里常出现许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林奈(Linnaeus)1758年描述了欧洲一常见种群,并定名Acarus telarius L;其实是个复合种,至少包括椴树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3个独立种。此复合种名,一直延用很长时间,甚至迄今尚有影响。后由各国学者对该种群进行多方面研究,分离鉴定和重新命名,混乱情况开始好转。如朱砂叶螨由A.Boisduval,于1867年从复合种中首先分离出来,命名Acarus cinnabarinus;1956年又由H.B.Boudreaux,修订为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二斑叶螨和椴树叶螨分别由G.L.Koch,于1836年和Joh.Hermann,于1804年先后鉴别开来(Dosse和Boudreaux,1963)。尽管如此,学者意见仍有分歧,难以统一,最后只好由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综合各家意见,进行决定。委员会为了清除混乱,废弃了种名telarius,确定用urticae和tiliarium分别为二斑叶螨和椴树叶螨种名,推荐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作为朱砂叶螨的学名,并在1971年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上通过。

中国叶螨种群结构,不会和欧美的完全相同,但却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棉区过去曾一度误认为是一种棉红蜘蛛,报道的学名多为二斑叶螨或其异名(Urticae,telarius或bimaculatus)。经科技人员多年研究和实践,多认为中国主要棉区的害螨仍属混合种群,但它们都包括那几种,何为优势种,报道还很不一致。马恩沛等(1975)认为,T.urticae遍布中国各大棉区,几乎寄生于所有的显花植物,是主要的大害虫,因而建议它的中名应为棉叶螨,而T.telarius的中名叫红叶螨。王慧芙(1979)指出,我国南方棉区的主要为害种是T.cinnabarinus.(Boisduval)(红色),而不是T.urticae(绿色),因此T.cinnabarinus(Boisduval)应取得棉叶螨的中名,但目前已知中国为害棉花的叶螨不止一种,还有截形叶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若以棉叶螨的中名命名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引起混乱,因此建议棉叶螨或红叶螨中名不再使用,叶螨均以形态等特征命其中名,根据其红色体色而命名T.cinnabarinus(Boisduval)为朱砂叶螨。何本极(1990)认为,中国不但有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广为分布,还有截形叶螨和神泽叶螨在个别省棉田发生。

朱砂叶螨夏型雌成螨红色或锈红色,虽体色常随寄主种类而异,但基本色调仍呈红色。颚体黄色。躯体两侧有黑斑2对;冬型雌成螨,呈橙黄色,无黑斑。雄成螨体较瘦小,颜色较淡,腹末较尖。卵圆球形,初产时无色透明,渐变淡黄,孵化前呈微红色。幼螨足3对,脱皮后变为前期若螨,足4对,再脱皮后为后期若螨,3次脱皮为成螨。Mcgregor(1917)称,后期若螨仅雌性有。Iglingsky(1954)称,不论雌雄性,都有两个若虫期。Linke(1952)报道,雄螨较雌螨发育提早,是因为雄螨的后若螨期较短引起的。不少学者认为叶螨属雌螨的外部形态极为相似,不易区别,而雄螨的阳具,形状不同,对物种识别有重要使用价值(Dillon,1958;齐兆生,1956;王慧芙,1979)。

朱砂叶螨以受精雌成螨(主要是冬型)越冬,翌年3月上旬起至9月上旬止,1年发生10代以上,发育起点10.5℃,完成一代的有效积温为163.3日度(邱峰等,1988)。文献记载,中国北方年生12~15代,南方18~20代,华南20代以上。Mcgregor(1917)提到,朱砂叶螨发育最适温度为32℃,即使在35℃以上也能正常产卵。刘芹轩等(1987)在不同温(变)、湿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发育时间(从卵到卵)在低温(25℃)低湿(60%R.H.)下为21.3d;中温(平均26.3℃)低湿为12.7d;中温高湿为12.3d;高温(平均31℃)低湿为9.6d;高温高湿为12.1d。平均世代历期(T)依次为27.3d、19.9d、19.4d、14.3d和16.2d。可见在低湿情况下世代历期是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仍按上述温湿顺序(下同),成虫前期(从卵到羽化)依次为17.7、11.4、12.9、8.2和11.7d;雌(雄)成螨寿命分别为15.1(12.4)、17.0(20.9)、12.8(8.4)、14.1(20.2)和10.5(5.0)d,显示高湿有延长成虫前期和缩短成螨寿命的效应。其净生殖率依次为8.7、25.3、4.1、20.9和2.0;内禀增长率为0.081、0,185、0.075、0.238和0.044;死亡率为54.8%、16.1%、76.6%、13.6%和72.3%。以上诸生命参数均说明,在一定条件范围内,高温干燥有利朱砂叶螨种群增长,高湿低温是其重要抑制因子。田间种群动态,6月上旬至7月中旬高温干旱,种群激增,7月中旬后雨水频繁,螨量逐渐减退,和室内结果一致。高温低湿条件下螨害叶上食痕(白点)比高湿下增加近一倍;相对湿度95%时,朱砂叶螨即停止产卵。繁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受精卵为双倍体,有染色体6个,孵化后有雌有雄;但也可营孤雌生殖,未受精卵为单倍体,染色体减半,且均为雄性(Schrader,1923)。雌螨一生多交配一次,雄螨可多次交配。雌性后期若螨静伏期能散发出性信息素法尼醇(Farneso1)吸引雄成螨于其周围,雌螨一脱皮,即行交配,交配后1~3d产卵。雌雄性比常因生境和种群密度而异,范围约为2~5∶1;Laing(1969)和Carey(1982)研究雌雄比为3∶1。朱砂叶螨在棉田呈均匀分布,这可间接说明该螨有选择性转移为害的特点(吴孔明,1989)。氮素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食高N率棉叶种群发育快,生育早,产卵多;低N棉叶螨群死亡率高,老化严重;该螨嗜食性研究资料表明,其嗜食寄主植物为大豆和绿豆,其次是西瓜和棉花,非嗜食植物为芝麻和玉米(刘孝纯等,1988和1989)。

滞育是节肢动物抵御恶劣环境的适应性表现。二斑叶螨冬季滞育,已被公认,而朱砂叶螨能否滞育尚有异议。Hussey等(1958)指出,英国温室内的“红棕型”螨(1963年被Dosse等证明为朱砂叶螨)冬季不滞育,尽管设法诱发也未成功。Van de和Helle(1960)也认为朱砂叶螨根本不存在滞育,称它是一同动态种。王慧芙(1979)也提到朱砂叶螨雌雄螨无滞育。但Dosse于1964和1967年在黎巴嫩山区见到其滞育雌雄螨;接着在意大利(45°N)也发现朱砂叶螨滞育种群(Helle等1973;Dupont,1979)。在希腊北部(41°N)该螨品系为兼性成螨滞育型,临界光照在19℃时12.5h,解除滞育不同于二斑叶螨需经低温处理,只要把滞育个体放入长光照下就可解除(Vaz Nunes,1986)。但在无不利其活动的地区,滞育可能就不会出现(Dosse,1976;Hazan等,1971)。所以,这种滞育潜能在朱砂叶螨种群中是容易失去的(Veerman,1985)。刘芹轩等(1988)报道,朱砂叶螨在20℃其临界光周期为11.2h,所以在河南主要以滞育雌螨越冬。短光照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素,但高温和优质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短光照诱发滞育作用;低温和营养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碍长光照解除滞育的进程。

综合防治棉虫强调生态系统自我调控作用,以棉花自身遗传抗性和耐害补偿功能为基础,种植抗病虫品种,放宽防治指标;科学施用农药,协调栽培措施,保护利用天敌,逐步实现棉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控害保产和经济、社会、生态最佳效益(陈其煐等1990)。培育抗虫品种。抗螨性与其形态学的和生化的性状有关,棉株组织内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有某些次生物质对害螨产生不利影响。如棉花色素腺中就含有各种类萜烯化合物(棉酚是其中一种)、花青甙、栎精糖甙和单宁,它们都能对棉花害虫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马丽华等,1990)。川98-19苗期抗朱砂叶螨,就是由于其苗期棉酚、单宁的高含量和水溶N低含量所致。形态抗性,如澳洲棉的和雷莽德氏棉的腺体毛短(100μm以下)而密(100根/mm2),不适于叶螨和蚜虫取食(Dariev,1978);郑466和90679棉,由于表皮厚和组织紧密,叶螨口针不易刺达棚状组织吸食叶绿粒,导致为害轻微(武予清,1990)。湖北棉区实行稻棉轮作对多种棉花病、虫、草害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轮作田叶螨量减少86.7%,红叶率减轻93.7%,基本控制为害(樊孝贤等,1990);麦棉套种或邻作,有利于天敌保护和繁衍,收麦高留茬便于天敌向棉田转移,套种比单作天敌增加6~12倍;小麦、油菜间作,天敌增加3/5,且一代瓢虫早发15~20d;天敌种群在棉田一经建立,控害效果能延续到花铃期(方昌源等,1990);田边渠旁点种春玉米或种植高粱诱集带和清除田内外杂草,保益控害效果显著。

化学防治要科学用药。充分发挥棉花补偿优势和天敌控害能力,较大幅度放宽防治指标,变见虫就治为严格按指标防治,变农药单用为混用、轮用或添加增效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变整株喷药为局部施药,变表面施药为隐蔽施药和尽量用选择性农药,以节约用药和少伤天敌。蔡述宏(1985)提出,棉花苗期和蕾花期朱砂叶螨防治指标分别为2.6级和4.3级。河南以红叶率作为棉花苗、蕾花和花铃期的防治指标,其阈值正常年依次为17%、14%和7%;干旱年分别为7%、5%和3%。王荷等(1990)研究出棉铃虫和叶螨复合动态防治指标。为了保护天敌,麦田治蚜可用抗蚜威或伏杀磷;播种前甲胺磷闷种或铁灭克随种播种;移栽棉区,可移前苗床喷药(克螨特或久效磷),棉苗带药移栽;棉苗期用久效磷滴心;成株期用久效磷田青胶水涂茎。如必须整株喷洒时,可选用伏杀磷、浏阳霉素、双甲脒、氟蚜螨或酰基脲等选择性较强的农药。这些措施,不但杀螨效果好,对天敌安全,且可兼治其它害虫。棉花生长前期不宜用菊酯类剂治虫,因该剂能刺激朱砂螨增殖和扩散,易引起叶螨和蚜虫再猖獗;中后期用时可与其它药剂或增效剂混用。高宗仁等(1991)用三氯杀螨醇、氧化乐果、溴氰菊酯和杀虫脒对叶螨分别连续选择3代,抗药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强;采取轮用,其抗性均有所减弱。

朱砂叶螨在不同地区滞育表现有很大不同,国外学者有的认为它仍然是个复合种;中国各棉区也存在种类(包括量比)不清的问题,故分类工作大有发展前景。其他如两种抗性(抗虫性和抗药性)机理研究推向分子学水平和利用先进技术(如基因工程)培育多抗性新品种、依据经济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复合动态经济阈值,以及药剂混配(包括增效剂)、轮用的增效机制研究和开发,均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本极,朱砂叶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1990.494~495

2 陈其煐,等.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研究进展.1990,8~15

3 马恩沛,等.中国叶螨属初步报道.昆虫学报,1975,18(2):220~228

4 王慧芙.我国为害棉花的叶螨究竟有几种.昆虫知识,1979,16(3):144

5 刘芹轩,等.朱砂叶螨生命表和种群动态研究.华北农学报,1987,2(4):85~93

6 刘孝纯,等.不同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种群增殖作用研究.华北农学报,1988,3(4):86~91

7 Boudreaux H B,Dosse G.Concerning the names of some common spider mites.Advances in Acarology,1963,1:350~364

8 Dillon L S.Reproductive isolation among certain spider mites of the Tetanychus telarius complex,with preliminary notes.Ann Entomol Soc Am.,1958,51:441~448

9 Dosse G,Boudreaux H B.Some problems of spider mite taxonomy involving genetics and morphology.Advances in Acarology,1963,1:343~349

10 Nunes van M.Some aspects of induction and termination of diapause in a Greek strain of the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Boudreaux,1956,(Acari;tetranychidae).EXP,Appl.Acarol.1986,2(4):315~32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刘孝纯副研究员撰;刘芹轩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5/19 6:48:53